周山浜,一个在老无锡人当中妇孺皆知的地方,一个在无锡近现代历史上盛极一时的繁华工商业区,一个带有特别浓厚民间生活风貌的载体。 近段时间,频频闪亮的相机镁光灯打破了周山浜地区的宁静。今年8月,周山浜地区拆迁的公告正式见诸媒体,此后,这一风貌独具的无锡老城区逐渐迎来一拨又一拨的人群,美术学院的学生来这里写生,民间摄影爱好者来这里创作。这里的老街、老房、老居民的生活再次被大家所关注。 背景 周山浜地区原来是荒郊,随着上世纪20年代火车站等交通枢纽的兴起而出现。1955年,成立周山浜街道,隶属工运区;1958年6月隶属崇安区。1958年10月更名星火人民公社,1960年改名崇安人民公社周山浜分社。1962年恢复周山浜街道。1968年4月勤俭街道革命委员会。1978年恢复周山浜街道。2004年撤销周山浜、工运桥街道,合并成立通江街道。现在所说周山浜地区主要为通江街道下所辖的锡沪路社区、大同路社区、周山浜社区三块。 据崇安区拆迁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介绍,该地区拆迁后主要用于火车站北广场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涉及拆迁户数近4000户,目前拆迁许可证已发放。 那街 老街风貌依然如故 早上8点,站在周山浜广勤路路口,人流如织,从附近车站下来提着大包小包的乘客,当地买早点的居民,还有不计其数的小摊小贩汇成了巨大的洪流。一位阿婆把木制的马桶晾晒在门口,还有几名扒拉着面条的中年人边吃边聊着新闻,刚刚早上赶来开张的杂货店主将木门板一一卸下,准备开业。街上各种吆喝声、自行车的铃声,还有小店里播放的音乐奇妙地结合在一起。 广勤路老街兴起于上世纪20年代,一直是周山浜地区的主干道。据《崇安区区志》记载,周山浜一带原为荒郊,到处是耕田菜地,较为冷落。1916年,由杨姓在丁村创办广勤纱厂,为了便利运输,筑此路,直通火车站,以厂取名广勤路,是东亭、广益等东片地区进入火车站的必经之路。 上世纪20年代后,由于火车站、汽车站、轮船站的设立,庆丰、鼎盛等几家纺丝厂相继开设,居民逐渐增加,开店设市,拓宽通路。1949年时,广勤路已成为周山浜地区的主要街道,不过街宽不满5米。广勤路原来一直延伸到石人桥一带,还有砖石路。西边还有老天桥,过铁路就从天桥上过,自行车扛上去颇为费力。十多年前这里还有第五百货商店、第五副食品商店,一直比较闹猛。2000年前后,锡沪西路和站北路兴建,广勤路变得支离破碎,看上去破败不堪。 看厌了高楼大厦后,这条老街在不少现代人眼中却另有一种风味,很多人喜欢来这里拍照。有人笑着说,这种老街就是现成的影视基地,拍摄起来绝对好看,而且绝不是伪照的假古董。 那房 "老洋房"显示昔日繁华 清水砖、马头墙、黄石围墙,双面木梯、拱形门、精美雕花,无不显示出昔日的繁华和气派。在周山浜,还留有着好几幢清水墙壁的老式房子。 周山浜无锡民族工商业集中地之一。很多人致富后,在这里建起了中西合璧的房子,大家称之为"洋房"。 周山浜客运总站对面的广勤路81号,门口的堆塑尤其精美,上面一个倒挂的蝙蝠,意寓"福到",巨大的聚宝盆上方有一颗火焰宝珠,两旁的磐石、铜钱图案也都寄托着屋主人祈求财源滚滚的美好愿望。地面上环环相扣的中国结,意为"百事吉祥"(百结)。 在大同路16号的另一处建筑中,门口高高的琉璃镂窗仍保存完好,砖头上还有hcte的砖款,走进屋里特别凉快。这里的居民表示,房子建于1934年,屋主人姓魏,是当时的火车站站长,公私合营后就住进了很多人。据说这种房子的抗震性特别好,当年即使有8级地震也不会有大问题。 在广勤一支路124号内,走进狭小的备弄,可以看到一个巨大的天井,据说这里最多时住过30多户,二楼上的房间一户连着一户,形式上近乎现在已不多见的转盘楼。房子为5开间,因为面积大,这里驻扎过日本宪兵队。而在周新里94号,门楣上梅兰竹菊的精美雕花,牡丹花纹的垂柱保存异常完好。在勤福弄87号-90号的4户人家前,结实的石库门及门口的山水石图案都很有特色。 据当地居民说,在庆丰集团中还有不少类似的老房子,一些居民建议,能否将这些房子保存下来,作为一个时代的见证。 一些专家表示,这些房子大致建于上世纪的30年代至60年代,颇具年代特色,即使不能全部保存,一些精美的门楣,不同年代的木梯也可拆件精心另存,不要随意一拆了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