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洛河:大运河的中枢

[游记]洛河:大运河的中枢

2008-05-22    baidu.com

——写在大运河申遗之前

最近,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步子加快了。作为洛阳人,似乎与大运河申遗关系不大,其实那汩汩东流的洛河水,既是大运河的水之源,也是大运河的水之翼,早就盼望着飞到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上了。

长度是苏伊士运河16倍的大运河,在洛阳迈出了第一寸水路。

大运河弄湿了洛阳的衣襟,疏通了洛阳的经络

站在历史的出口,一回首,看到长城;再回首,看到大运河。

长城是凝固的历史,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长城,似乎与洛阳不沾边,而大运河,却弄湿了洛阳的衣襟,疏通了洛阳的经络。

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通航里程最长的古运河,居世界古运河之首位,其长度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是巴拿马运河的33倍。

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代,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前后持续1779年,全长1794公里。

开凿历程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由吴国开凿,时称邗沟。从扬州附近的邗沟引长江水向北流,经高邮、宝应、淮安入淮河,沟通了长江和淮河,全长170公里。

第二阶段,自7世纪初隋朝定都洛阳开始,于公元605年开通了通济渠,把洛水往东引入黄河,再从黄河引水至荥阳北,经郑州、开封折向东南,直到江苏清江(淮阴)与邗沟相通,长1000多公里。后又于公元608年凿永济渠,从洛阳向东北,经武陟、新乡、淇县到山东临清,北上到天津 、河北涿郡(北京)。通济渠、永济渠的渠首部分均在洛阳。

第三阶段,元代全国政治中心移到北京以后,为缩短从北京到杭州绕道洛阳的航程。1283年~1293年,先后挖通了北京到通县的通惠河、山东临清到东平的会通河、东平到济宁的济州河。把运河改成直线后,比隋代京杭运河缩短了900多公里。

大运河的形成,主要在隋代,也就是在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时期。隋灭陈,完成中国统一。隋炀帝杨广即位,为巩固国家统一,更好控制江南,使长江三角洲丰富物资统为中央政府掌握,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从此,隋中央政府开始依托江淮经济平台,进而发展全国贸易。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始于公元605年。公元604年,隋炀帝杨广离开京都长安,到洛阳考察,公元605年即力排众议,下令着手两项重大工程:一是将首都由长安迁往洛阳;二是征调民工百万,由杰出工程专家宇文恺主持,开凿大运河,主要是开掘通济渠、永济渠。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头西脚东展开了她的身躯

通济渠,公元605年开凿,分东西两段:西段自今洛阳西郊引洛河、谷水入黄河;东段自荥阳汜水,引黄河后,循汴水(原淮河支流),经商丘、宿县、泗县入淮河。永济渠公元608年开凿,利用沁河、淇水、卫河水源,引水通航至天津。接着,溯永定河而上,通涿郡(今北京)。

公元610年,隋继续开掘江南运河,开通镇江至杭州段,长400公里。这样,从京城洛阳到江都(扬州)、再到杭州,全长1700公里的河道,可以直通船舶,畅行无阻。

至此,大运河以京都洛阳为中心,头西脚东地展开了她修长的身躯,向东南、向东北叉开的两条腿,就是通济渠和永济渠。这两条渠,就像个“人”字,长河上的一撇一捺,伸向了南方和北方,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形成了北通涿郡(北京),南达余杭(杭州),沟通中国南北和东部、中部的水运大动脉。

而在这条水运大动脉上,位于洛阳盆地的洛河,则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她是这条大动脉的核心,隋都洛阳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御河,同时也是千年古都洛阳的御河。

一个惊人发现:洛阳市区段洛河,竟是一段人工河

在大运河申遗方案中,有关部门是把洛河作为大运河的洛阳段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这当然为洛阳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带来了新机遇。

有关专家提出:洛河不单单是大运河的一个河段,而是大运河的神经中枢,对于大运河来说,洛河有着更为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我市考古工作者,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对洛河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对洛南东西近100公里、南北近5公里的范围,进行了拉网式的考古调查和考古钻探,最后得出结论:现在的洛河,其走向与隋代所开凿的通济渠的走向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今天洛阳市区段的洛河,就是古代的通济渠,是人工开挖出来的运河,而非天然河道!

转自:http://hi.baidu.com/%D5%C5%D0%C2%D2%E5/blog/item/08a2b9dd111c52355982ddb8.html406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