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春游记洛阳(5首) |
[游记]春游记洛阳(5首) |
2008-06-27 sina.com.cn |
1.[菩萨蛮]龙门石窟(5.3) 运年五百佛十万, 龙门二帝禅心跃。 卢舍那堂皇, 犍陀罗伟昂。 转时千载过, 伊水两劫泪。 慈善法无边, 功德渡众还。 注:1.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A.D.495年),嗣后历经西魏、东魏、北齐、隋、唐、五代的营造,从而在这里形成了南北长达一公里、具有两千余座窟龛和十万余尊造像的石窟遗存。2.在这历时500余年的营造过程中,包含着北魏和盛唐两个造像的高潮阶段。3.唐代龙门石窟的重点洞窟中,以卢舍那像龛一组尺度宏伟的艺术群雕最为著名。4.北魏时期雕凿的众多洞窟中,代表着石窟寺艺术流入洛阳以后最早出现的一种犍陀罗佛教美术风格。5.近代侵略者大肆劫掠雕像壁画;“文革”中红卫兵又打砸毁坏不小。 ---------------------------- 2.〔七律〕白马寺(5.4) 一马当先启释源, 中华始有圣佛传。 二僧取义三千法, 四殿容身九百仙。 后继前仆香火续, 摩肩继踵蜡烛燃。 无心莫道无神事, 有愿皆需有礼还。 注: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方营造的第一座寺院。它的营建与我国佛教史上著名的“永平求法”紧密相连。相传汉明帝刘庄夜寝南宫,梦金神头放白光,飞绕殿庭。次日得知梦为佛,遂遣使臣蔡音、秦景等前往西域拜求佛法。蔡、秦等人在月氏(今阿富汗一带)遇上了在该地游化宣教的天竺(古印度)高僧迦什摩腾、竺法兰。蔡、秦等于是邀请佛僧到中国宣讲佛法,并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跋山涉水,于永平十年(67)来到京城洛阳。汉明帝敕令仿天竺式样修建寺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遂将寺院取名“白马寺”,被尊为“祖庭”和“释源”。 -------------------------------------------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8ddc5f01008yi5.html23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