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游记洛阳读牡丹 |
[游记]游记洛阳读牡丹 |
2008-06-27 sina.com.cn |
洛阳读牡丹 文/湛汝松 图/梁祖宏 “洛阳春日最繁华,红绿荫中十万家”。在洛阳牡丹花会期间,我到了有牡丹城之称的九朝古都——洛阳。 一到洛阳,所见所闻便都与牡丹相关。公园里牡丹成遍,马路上牡丹成行,阳台上牡丹点点;集邮展会有牡丹邮票,瓷品市场有牡丹唐三彩,音像制品有《洛阳牡丹》光碟,公共场所以牡丹为题材的书画作品更随处可见;牡丹花会、牡丹灯会、牡丹书市、牡丹庙会、诸如此类,数不胜数;至于那焰火艺术晚会升腾上天空的礼花,更像牡丹仙子把象征繁荣吉祥的牡丹花洒向人间……难怪人们都说,洛阳的春天,是个牡丹花的世界。 “天下有九福,洛阳花为福”。牡丹是洛阳人引以自豪的宝贵财富。洛阳牡丹人工栽培始于一千三百多年前的隋朝,到了唐代,洛阳牡丹栽培日益昌盛,花色品种一百多个。自诗人李正封“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佳句问世后,牡丹就赢得了“国色天香”的美誉。“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洛阳牡丹花开的盛况;“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白居易更写出当时洛阳人栽花、赏花已到了“家家勿为俗,人人迷不悟”的程度。到了宋代,洛阳牡丹更是名甲天下,牡丹花事活动也随之达到鼎盛时期,帝王将相、官宦名人以及民间百姓,种牡丹,赏牡丹,赠牡丹已成新风尚,而且太守还要举办“万花会”,可谓洛阳处处“举目皆花也”。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周师厚的《洛阳牡丹记》和《洛阳花木记》等专著相继问世。至于以牡丹为题材的诗画,更浩若瀚海,成了我国文艺史上一道绚丽斑斓的风景线。 人们常说,花如海,人如潮。当我在 向导——摄影师老王的带领下,第一次走进洛阳国色牡丹园的时候,更真实地感到那花海人潮的壮观。 你看那花海,近百亩牡丹,数万朵鲜花,远远望去,宛如碧绿色的海洋中翻腾着七彩缤纷的浪花。微风吹拂,流香四溢,芳馨袭人。 你看那人潮,花径园道,人头涌涌,男女老少,雀跃欢欣。来自洛阳的大街小巷,来自神州的城市乡村,来自海外的异国他邦的人们或三五为伴,或结队成群,或扶老携幼,或情侣双双;他们有的凝神对花写生,有的盛装与花共照,有的对着朵朵牡丹浅赏慢酌,赞叹她国色天香,而我却随着摩肩擦背而缓缓流动的人潮,聆听摄影师给我讲述那美丽动人的牡丹故事。 唐代以前,牡丹 原生长在长安。武则天长安登位,自称圣神皇帝。一年寒冬,她心血来潮要赏花,竟下一道“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的诏命,令后苑百花一夜之内全部盛开。众花屈于皇帝的淫威,都按时开放;唯独牡丹严守花信,不违时令,扩旨不发,武则天大怒,下令把牡丹全部烧掉,并要连根铲除,贬出长安扔到洛阳。谁料牡丹被贬洛阳,又扎新根。第二年春天,洛阳漫山遍野灿若彩霞,牡丹花开得更大更美丽。此后,洛阳牡丹越来越多。洛阳人对牡丹更加偏爱,并誉之为“焦骨牡丹”。 武则天怒贬牡丹至洛阳不是历史,但这传说则说明,洛阳人喜爱牡丹,不仅是她那雍容华贵,端妍富丽的丰姿,更是她那不畏权贵、刚心劲骨的气质;而牡丹花那刚心劲骨的的精神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洛阳人。 十年动乱期间,洛阳牡丹遭到空前浩劫,公园的牡丹竟被勒令当柴烧,郊区花村的牡丹园地被勒令改种粮食。面对乌云压顶,有个名叫王二道的老花农却暗地里在温室继续培植牡丹,而且竟敢面对“毁花种粮”的下令者说:“这牡丹是中药,绝对不能毁。我们要留下来给百姓治病!”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e7e47f01000bsy.html17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