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游龙门石窟和香山游记 |
[游记]游龙门石窟和香山游记 |
2007-07-16 chinafns.cn |
当我和妻走在山前的大堤上,面前一条伊河水缓缓地流过,望见那一河碎银,一河烟波,一河阳光,波上风帆流动,使人们联想到历史的进程。伊桥横卧其上,右边的桥洞壁上书有斗大的“龙门石窟”四字,关于这座石窟的一切,历来众说纷纭,给它蒙上了多重美丽而又神秘的色彩:人们在山上建筑佛像的殿堂,人就在石壁上凿洞,依石雕刻出许许多多栩栩如生的神像,洞如蜂窠一般,一层一层布满了山岩间。 龙门石窟开创于北魏太和年间,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及隋唐诸朝,连续经营近500年,宋、元明、清诸朝又进行过多次不同规模的修葺,并不断有续作出现,使其逐渐增多完美。 龙门东西两山,据有关部门统计,现有佛像97306尊,现存大、中、小各种佛洞1352个,佛龛785个,佛塔40余座,碑记3680品,由此可以想见当时规模之大,工程之艰巨。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佛像姿态不同,各尽其妙,大小回异,自有情趣。最大佛像高达17、4米,一只耳朵便有2米,小者仅2厘米左右,然则须眉毕露,栩栩如生。这些造像和石刻,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工匠艺师们一锤一凿精心创造出来的艺术瑰宝,为研究我国的历史、佛教艺术、书法、服饰、建筑工艺和文化交流等提供了丰富的文物资料,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龙门又称伊阙,龙门石窟风景优美:看那巍然的山峦在这里一脉突分,两山对峙,形如门阙,伊水从中间流过,两岸岩石壁立,两山佛龛万千,伊水清彻泛影,两岸山色苍翠,郁郁葱葱,景色缤纷,引人入胜。我们攀登石阶而上,沿着石路走,只见两旁石崖削立,从崖壁的石岩上,到处都刻着佛像,使我感到这里边佛像真多。过此前行,石路开始逐渐逼仄,路前出现削立崖壁,形势险峻,就在这座巍然而立的崖壁上雕刻着一尊巨大佛像,旁边苍老的野藤附着石缝垂直挂下。站在这悬崖上,仰望高空日色朗朗,悬崖下面,伊河波光粼粼,那五月的夏云,像一层层奇峰从山峰后面耸立起来,有多么美丽!站立在这山崖上,缅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毅力,此时此际,不禁浮想联翩,深深觉得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保护文物任重道远,然洞窟中佛像因渗水等原因有大部分佛像的表皮油彩脱落,无不让人扼腕叹息。 在龙门石窟众多的佛像中间,万佛洞外南壁有一观世音像龛,站立的观世音像高八十五厘米,脸庞丰满园润,体态丰腴健美,左臂自然下垂,手掂净瓶,右臂向上弯曲偎胸,持佛尘搭于右肩之后,那种略微扭动的身躯,鼓起的腹部和歪邪的头颅,枸成优美而富有节奏的曲线,显得含蓄端庄,既有变化又不外露,俨然一副温顺,文静的少妇形象,实系一件杰作。该像为许州仪凤寺比丘尼真智敬造,完成于唐永隆二年(公元681年)五月八日。据说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就是参照它的形象,成功地塑造了洛神这个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人物。可见它的影响之大,艺术价值之高"。 从石窟拾阶下来过了伊桥,就是香山了,香山和石窟各有千秋。香山因白居易而闻名,龙门山则以龙门石窟而著称。两山以伊水为界,而长桥卧波,又将两岸相连。山光水色,诗意画境,浑然一体,更增添无限魅力。 香山寺位于洛阳龙门东山,因产香葛,故名香山。香山寺为"龙门十寺"之一,初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唐武则天时重修,建筑宏伟,规模很大。唐代诗人白居易十分慕恋香山寺清幽,他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对香山寺又几经修葺,撰写了《修香山记》,并将自己在洛12年所写800首诗《白氏洛中集》存放香山寺藏经堂内。致仕(退休)后就“常住寺内,自号"香山居士"。与文人学士沈俭期、李颀、孟浩然、李白、韦应物、武元衡等题诗唱和。自居易去世即葬香山寺附近琵琶峰顶,世称“白园”,从此香山便和白居易结下了不解之缘。 白园,分为青谷、墓体、诗廊三区,系根据诗人性格、唐代风采和得体于自然的原则设计建造的纪念性园林建筑。迎门为青谷区,左侧即是白园的大门。进门直行,但见路转峰回,林木森森;山泉叮咚,池水清碧。幽雅至极。漫步石级而上,山腰有亭,名曰“听伊”,此亭系白居易晚年与其好友元稹、刘禹锡等对奕、饮酒、品茗、论诗之处。由听伊亭而上,在危岩翠柏中有一古朴典雅之阁庐,题额“乐天堂”,旁有楹联:“西湖筑白堤龙门开八滩倡乐府诗讽谕志在兼济天下;履道凿园池香山卧石楼援丝竹赋青山乐于独善其身。”堂内有汉白玉雕成的白居易塑像,素衣鸠杖,栩栩如生,有飘然欲仙之态。出乐天堂朝右步石级而上,就到了琵琶峰顶的墓体区。有碑楼、乌头门和登道,在翠柏丛中,那青砖砌矮墙围成圆形的墓丘,即是白居易长眠之地。墓前立有高大石碑3块,其中1块上刻“唐少傅白公墓”6个字。整个墓区翠柏葱郁,奇花飘香。山顶上19棵柏树环绕一棵枣树。枣刺,标志着他针砭时弊的性格;红枣,标志着他为民办事的成果。登高望墓,形似琵琶,白墓所在之丘为“琴箱”,其东南是长长的芳草墓道,四周围以齐整的冬青,翠绿色的草地中央,三根“琴弦”清晰可见,此即为琵琶的“曲颈”。由墓道向左、下至峰腰平缓处,即是古雅的九曲回廊,廊壁尽嵌现代诗人墨客吟咏的诗作以及白居易《琵琶行》全文石刻。 我们沿着伊河走廊慢慢的走向出口处,路旁两棵古老的松柏,以生命之最美妙的姿势,在下午的春风中间,缓缓地摇动着它的枝叶,从树叶支条中间观看天空是多么美丽;这样地看去,天空好似比原来更为高远,更为宽阔,白云、蓝天、阳光就从那里透过树叶,撒散在路上,没有什么比这更悦人心目,能够使人想到一些美好的事物上去了。 |
转自:http://blog.chinafns.cn/u/1789/archives/2007/2114.html22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