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有感于康百万庄园 |
[游记]有感于康百万庄园 |
2008-06-27 sina.com.cn |
周末兴起,和朋友相约开车去康百万庄园一游,由于顺便又去了新密凤凰山登山,所以归来只是一个字,累!今日再不想出门,坐在家里无事,从不写游记的我倒想说一说康百万庄园。 康百万庄园位于巩义市康店镇,距市区4公里,始建于明末清初。由于它背依邙山,面临洛水,因而有“金龟探水”的美称。1963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三大庄园(刘文彩、牟二黑)之一,比山西乔家大院大19倍。所谓“康百万”是由于当时的庄园主康应魁两次悬挂“良田千顷”的金字招牌,土地商铺遍及山东、陕西、河南三省八县,而被称为“百万富翁”。民间称“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 “康百万”是明清以来对康家家族的统称。因慈禧太后逃难西安,回銮北京时,路过康店,康家出钱监工修造黑石关,县城、官殿行宫和“龙窑”,花费了100多万两银子,又向清延捐赠白银100万两,慈禧说不知此地还有一个康百万富翁。从此,“康百万”这个皇封就广泛地传开了。 常言道,富不过三代,但康百万庄园却一直兴旺了四百多年,富裕了十二代,其奥妙何在呢? 在康百万庄园展示着众多的名人字画和古玩珍宝,其中《留余》匾被选为《中国名匾》之一,是康家教育子弟的家训匾,有清朝翰林牛暄撰写。不可否认,这个体现着中庸思想的“留余”文化在康家几百年的兴盛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留余匾的内容:“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庭;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若辈知昌家之道乎?留余忌尽而已。”即:留有余地,不把技巧使尽而留下一部分还给自然;留有余地,不把俸禄用尽而留下一些还给朝庭;留有余地,不把福分享尽而留给后代子孙……你们这些后辈知道发家的道理吗?那就是做事一定要留有余而千万不可把事情做绝做尽罢了! 这正是康百万世庄园的治家之道,他告诉后人,做任何事都不要走极端,要“留余”。它分体现了康家祖代对我国传统中庸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合理运用。他们深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走极端的结果一定是乐极生悲。言至极则生悲,欲至极则生贪,食至极则生胀,性至极则生疾,所以凡事要皆要“留余”,余之天地,余之朝庭,余之黎民,余之子孙。 今日读来,仍觉受益非浅。“留余”告诉了我们做人做事的原则,做什么事都不能只考虑自身利益,把一切风光占尽,而不顾社会及它人的感受,那样必然是短视行为。比如当代社会,一些企业为了自身的经济效益,肆意排污,破坏自然环境,损害大众的利益,那这种企业是绝对不能长时间兴旺发达的!近年来,国家关停了一大批污染严重的企业,有例为证,不尽言之。企业的发展只有兼顾了国家、社会、自身等多方面的利益才能最终有所成就,有所发展,独立于社会之外的发展是根本不存在的虚幻。说到这儿,让我想起当代的很多名人的“过劳死”。他们为了事业拚命工作,全不顾客观的可能性,因而才造成当今社会所谓精英人士的“过劳死”。我并不否认这些人的优秀和其工作态度,但凡事要有个度,要“留余”,不然无论你如何优秀,如果为了某件事而无止境地透支自己的生命,到头来落得个“出师未捷身先死”,那这个人的优秀又彰显于何处呢?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dfe35d0100046b.html56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