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新郑就是黄帝故里的部分证据!

[游记]新郑就是黄帝故里的部分证据!

2008-05-22    baidu.com

黄帝,有熊国君少典的次子,姓公孙,名轩辕。也有人说姓姬。生于河南省新郑市的轩辕丘,在今河南以新郑为中心,新密、荥阳、登封、禹州等地建立了有熊国。也有一说,生于天水、《史记》说生于寿丘。现在专家研究表明,寿丘要首先排除掉,《史记》原书没有明确的注释,而孔安国强加上去,汉代人孔安国[山东人]是孔子的17代世孙,在当时的社会,大家都对孔子十分崇拜,孔安国也就是给《史记》加注释冒充原书之手笔!当然有不少正确的,但把“黄帝居于轩辕之丘。”注释指出“生于寿丘”,且在鲁东门外(今山东曲阜县东北约六里)是个不小的错误!一直让后人疑惑了好一阵子,后来在一些出土文物中,也验证了这个注释是所加错误!因当时的寿丘根本没有很早的文明出现,而其他的书籍《帝王世纪》、《水经注》、《国语》、《括地志》...都注名了轩辕之丘即新郑也! 立宫建殿于河南省新密市云岩宫,新郑与禹州之间的始祖山[又叫具茨山]也是其经常活动的地方,葬身一说陕西省黄陵县[原叫中部县]桥山,一说河南省灵宝市。其母亲为有 姣 氏之女,名附宝。相传,她闭着眼睛看见巨大的闪电围绕着北斗七星中的天枢星,照亮了郊野。附宝因此怀孕,后生黄帝。黄帝 37岁而登天子位,寿年110岁。据《史记 . 五帝本纪》、《帝王世纪》载,黄帝正妻为西陵氏的女儿,名嫘祖,生下昌意和玄嚣。二夫人是方雷氏的女儿,名叫女节,生下青阳。三夫人是彤鱼氏的女儿,生下挥和夷鼓。四夫人嫫母,生下苍林和禺阳。黄帝共有25个儿子,3 个女儿得到姓的只有14人。黄帝未让他的儿子继承帝位,让昌意的儿子高阳(颛顼)继承帝位。颛顼死后,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帝喾死后,即其弟勋立是为帝尧。后禅让于虞(名为重华)、禹。黄帝修德振兵,教熊、罴、貔、貅、 貘、虎与炎帝战于逐鹿的阪泉,经三次战役而得胜。蚩尤作乱,不听帝令。黄帝九战九败于蚩尤,率部退守河南省新密市云岩宫,于此立宫建殿,研练兵法。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为将相,与风后研创兵法八阵。而后,黄帝乃征师诸侯,在河北涿鹿战败蚩尤,统一中原。黄帝时期,发明创造繁多。播百谷草木,驯养畜禽。造指南车,以辨方向。征避水患,削木为船。伐木造室,始筑宫殿。其妻嫘祖教民栽桑养蚕,抽丝制衣。臣大挠制定天干地支用来计算年月日,后人称之为“黄帝历”,俗称“黄历”。容成制作盖天(浑天仪),观察天象。仓颉始创象形文字。伶伦作律,荣猿铸钟和五音。与岐伯、雷公探研医药,命俞跗、岐伯、雷公察明堂,究息脉;巫彭、桐君制处方,防治疾病,而后传为《黄帝内经》。黄帝和炎帝后代的繁衍,逐渐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由多民族相融合的中华民族。因而,后人称黄帝为华夏族的始祖,把一切文化制度创立都归功于黄帝,称之为我国的“人文初祖”。

《国语.晋语》称:“炎帝以姜水成”。《帝王世纪》等文献, 也有相似的记载。姜水的地望,据《水经注.渭水》:“岐水又东,径姜氏城南,为姜水。”因此,炎帝氏族部落的主要活动地区应是渭水流域。据《史记.五帝本纪》的《集解》,引皇甫谧曰:“黄帝受国于有熊。”即黄帝为有熊国君。有熊,都认为即今河南新郑。新郑居中原的中央,所以黄帝氏族部落应以中原地区为其主要活动地区。由此可见,炎黄时代的主要活动地区是渭水流域和中原地区。在这地域内, 目前田野考古发现最早的耜耕农业,是距今约七八千年的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和老官台文化;据目前的考古资料,山西襄汾陶寺的河南龙山文化早期遗址,从现已发掘的近千座墓葬中,能明显地反映出有了一定的礼制。这时的礼制,似乎不像是开始出现,应再向上推至仰韶文化晚期。有较多的考古学者、历史学者认为,陶寺遗址的时代是属传说时代的尧时期。尧之前,为黄帝时期,相当于考古学上的仰韶文化晚期,距今约五千年左右。这样,炎黄时代是从距今7000、8000年左右至5000年左右,经历了约有1500至3000年之久

附新郑是黄帝故里的部分证据:
战国,《竹书纪年》:“黄帝轩辕氏……元年,帝即位。居有熊。初制冕服。皇甫谧曰: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舆地志》云:涿鹿本名彭城,黄帝初都,迁有熊也。大抵征战所至都涿鹿,即位乃都有熊。”
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史记.集解》:“谯周曰:‘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皇甫谧曰:‘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卷一)
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第四》:“帝纣乃囚西伯于羑里。闳夭之徒患之,求有莘氏美女,骊戎之文马,有熊九驷,……。”《史记.正义》:“《括地志》云:‘郑州新郑县,本有熊氏之墟也。’”(卷四)
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
汉,焦延寿《焦氏易林》:“黄帝,有熊国君少典之子。有熊,即今河南新郑是也。”
东汉,班固《白虎通.号篇》:“黄帝有天下,号曰有熊。”
晋,皇甫谧《帝王世纪》:“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二》曰:“洧水又东迳新郑县故城中。……皇甫士安《帝王世纪》云:‘或言县故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也。’”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河南道四》:“新郑县,紧,东北至州(禹州)九十里。本有熊氏之墟。又为祝融之墟,于周为郑武公之国都。”(注:新郑县在禹州东北九十里)
唐,李泰《括地志》:“郑州新郑县,本有熊氏之墟也。《史记.周本纪》:‘有熊九驷’正义引。”(卷三)
唐,僧一行《大衍历》:“三台分系九州,轩辕星对中台,二星下为有熊墟,县正有熊氏故都。”
后晋,刘昫《旧唐书.天文志》:“新郑为轩辕、祝融之墟,其中东鄙则入寿星。”
宋,罗泌《国名记》:“有熊帝之开国,今郑之新郑。”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轩辕黄帝,姓公孙,有熊国君少典之次子也。伏羲生少典,少典生神农及黄帝,袭帝位,居有熊之封焉……始学于大颠,长于姬水。帝年十五,心虑无所不通,乃受国于有熊,袭封君之地。在郑州新郑县。”
宋,刘恕《通鉴外纪.卷一》:“黄帝有熊国君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原注母曰附宝,其先即炎帝母家,有蟜氏之女,孕轩辕二十四月而生。《晋语》曰:‘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此《史记.五帝本纪》文无有熊国君四字,名下有曰字。《集解》引徐广曰:‘号有熊。’谯周曰:‘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皇甫谧曰:‘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索隐》曰:‘注号有熊者,以其本是有熊国君之子故也,都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
明,天顺五年李贤《大明一统志.沿革》:“新郑县,上古有熊国,在州城东北九十里,周封黄帝后于此为郐国,春秋时为郑武公之国,名曰新郑。”(第5页)
注:州城即禹州城,时新郑属禹州。
明正德十二年《重修太清观志》:“河南路新郑,古有熊氏之国也。县治西南迤卄里许有观,名太清,开基于汉永平之末,号天寿宫,毁于唐广德间。”(此碑现存新郑市博物馆)
明,嘉靖三十四年《河南通志.沿革》:“新郑县,上古有熊国,周封黄帝后于此为郐国。春秋时为郑武公之国,名曰新郑。”(卷二十)
明,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李东阳奉敕撰《历代通鉴纂要》:“黄帝轩辕氏,姓公孙,改姓姬,名轩辕,有熊(今新郑县)国君少典之子,以土德王。神农氏衰,诸侯相侵伐,轩辕修德治兵,擒杀蚩尤于涿鹿(今涿州),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正德二年本,卷一)
清,顺治十六年《新郑县志.新郑县土俗民情图说明》:“新郑史称东里,古轩辕有熊氏之国也,东马陵、南陉山、西大隗、北豹山。溱洧襟带于前,梅泰环拱于后,风藏气聚,世多君子,……。”(卷一,图说十八)
清,康熙三十二年《新郑县志.封建》:“有熊氏,皇甫谧曰:‘有熊国,今河南新郑是也。’”(第55页)
清,康熙三十四年管竭忠《开封府志.建置沿革》:“新郑县,古有熊国,周封黄帝后于此为郐国。春秋,郑武公从平王东迁国焉,名曰新郑。”(卷之二,第7页)
清雍正三年,蒋廷锡《(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中华书局巴蜀书社,1986年6月出版):“新郑,汉旧县,春秋时郑国,至韩哀侯灭郑,自平阳徙都之,有溱洧二水,祝融之墟,黄帝都于有熊亦在此也,本郐国之地。”

转自:http://hi.baidu.com/xinzheng/blog/item/f2c30ef46209eb6edcc474d0.html354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