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青田阜山清真禅寺旅游景区导游词

[游记]青田阜山清真禅寺旅游景区导游词

2008-06-27    sina.com.cn

2007年11月18日 11:35:03 作者:gyh6944

阜山概况

各位来宾,车子驶过“阜山人民欢迎您”的牌坊,表示我们已进入阜山境内了。下面我介绍一下阜山概况。

阜山,旧名阜阳,因是大山后面一个典型的高山小盆地,所以俗称“大岭后”。盆地内海拔465-520米之间,面积8.7平方公里。全乡辖区面积117平方公里,下辖21个行政村,人口1.6万。“阜”有“物阜民丰”之意,阜山四周群山环绕,地理环境优越,自古就是物产丰富,粮仓殷实的地方,是青田县首批小康乡镇。

阜山以“华侨之乡、名人之乡、文化之乡”而著称,2006年6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第三批浙江省历史文化名乡(镇),它也是我市五个历史文化村镇中唯一以乡镇一级被命名的单位。

阜山是最早的青田华侨聚集地,早在上个世纪初,阜山人就开始走出山门,漂洋过海。至今,全乡仍有1万多人分布在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90%的家庭有直系亲属生活在海外。

阜山侨乡特别之处,在于出现了众多的侨领,在现任侨领中,有西班牙的陈迪光、意大利的王厚泽、法国的孙协法、德国的周王汉等。侨领周王汉的儿子周松波,放弃了哈佛大学的奖学金来到北京大学,学成后留在北京创业,是首位当选“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的海外华人。

阜山华侨中,据初步统计,有不下16人担任过侨领。阜山众多侨领的产生,与阜山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有关。阜山中学是青田县最早的中学,为阜山培养了大量人才,阜山一直保留着“子女必须接受学校教育”的传统,使阜山籍华侨整体文化素质相对比较高。老一代的侨领陈彬、陈迪光、陈渔光、周迪贤,新一代侨领王厚泽、周一平、周玲月、陈小栋、王凌宙等都是从阜山中学走出去的。

阜山地灵人杰,曾有过不少有志之士。从明代开始,考取进士的人层出不穷。每考一个进士,村里就要给他立一对进士石旗杆,至今还有40多对石旗杆保存完好,尚有不少旗杆石被铺了桥面,足见阜山为国家培育了不少的良才。

清光绪年间,省里分给青田的廪生(府、州、县按时发给银子和粮食补助生活的秀才)名额16名,阜山乡政府所在地王费潭村的陈姓居然考中了8名,被美称为“半堂廪”。一县的名额,居然被一村的一姓夺取一半,不得不令人叹服了。“中国博览事业之先驱”的陈琪和张学良的家庭教师陈瑛兄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陈琪,曾就读于江南陆师学堂,毕业成绩名列第一,精通多国文字。1900年被朝廷委派赴英、法、德、俄、奥等多国考察,精心研究西洋商业,归国后著《新大陆圣路易博览会游记》、《环球日记》、《漫游记实》。清朝末年,在南京奉命主办南洋劝业会,1915年代表中国政府率领代表团参加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中国代表团以最少的经费携带最多的展品,获得各种奖章1200多枚,列各国之首,赢得了殊荣。在这届博览会上,景宁的惠明茶荣获金奖,青田石雕获得银奖。陈琪本人也因此一举成名,被称为“中国展览先驱”。也正是通过博览会,陈琪带出了一批阜山商人,使青田石雕更扬名海内外。陈琪体现了侨乡文化中商业文化的传统,这对阜山华侨的经商活动和侨领的产生也颇有影响。

陈瑛,陈琪的弟弟,晚清秀才,精通英、德、法、日等六国文字,留学奥地利维也纳新城步兵专门学校,八年后学成回国,受东北三省大元帅张作霖之聘,为张作霖大帅府高级军事顾问、张学良家庭教师,与张学良父子交情深厚。

陈瑛最早把张学良推进“军队”的人。在张学良将军口述历史《我的生活》一书中,详细讲述了他与陈瑛的师友关系,陈瑛促使他走上“抗敌”、“救国”、“军人之途”的过程。陈瑛是辅导张学良学习算学、理化的老师,由于他接收过西方文化,富有民主精神,对张学良谆谆善诱,深受张学良的尊敬。当时,由于张学良体质不好,患有肺病,一心想学医,而张作霖是希望儿子学习军事的。陈瑛开导张学良,学习军事“一则迎合老人家之心理;二则锻炼自己体格。”于是,张学良接收陈瑛的意见,向张作霖请求报考保定军官学校。张学良曾说:“这下子,陈瑛终于把我推入了军队的大门,我原本想作‘唯恐伤人’的医生,结果180度转角,变成‘唯恐不伤人’的军人”。

1924年陈瑛积劳成疾、肺病加重,返乡疗养。张学良赠给一万银元作疗养费。陈瑛回到青田,见家乡小学教师不合格的居多,为普及教育,毅然捐出张学良的赠款,创办“青田阜山私立乡村师范学校”,即今天的阜山中学,开青田教育之先河。1991年2月19日,91岁高龄的张学良将军为缅怀1941年去世的陈瑛老师,特为阜山中学建校65周年题写了“培育英才”四个字。

阜山又是著名的文化之乡,华侨文化源远流长,宗教文化博大精深。从古至今,李泌、刘基、葛洪、谢灵运、叶法善、胡大海、章乃器等名人雅士与阜山有关,均在阜山留有遗迹或故事,被誉为“浙南文化的摇篮”。抗战时期,浙江省高等法院、税务局等省级机关迁到阜山,一批达官贵人、商贾也相继来此避难,阜山曾经一度被称为“小上海”。古道、古村、古宅、古祠、古坊、古桥、古街,就是阜山丰厚文化的体现。

阜山人文景观独特,自然景观秀美。它拥有被誉为“浙南第一寺”的清真禅寺,有张学良的老师陈瑛创建的阜山中学,有神奇的陈宅北斗七星墩,有20多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有国师刘基曾走过的千年古道,有江南唯一的裸露式喀斯特地貌景观——千米裸露河床、双联天坑,有壮观的高山云海、层层梯田、百丈飞瀑和高峡平湖,还有那散落在村野之中的古树名木、田园风光……

阜山独特的高山气候,优美的自然风光,丰厚的人文底蕴,吸引了众多游客,让人流连忘返。乡党委、政府确立了“旅游兴乡、华侨活乡、文化强乡、生态立乡、撤乡建镇,把阜山建设成宗教文化和生态休闲的旅游强镇”的发展战略,形成“文化阜山侨乡风情休闲游”旅游线。相信通过全乡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阜山将以一个崭新的面貌迎接八方游客。

玉带红鲤

各位朋友,现在已到达阜山乡政府所在地王费潭村。请看右边的这条小溪就是阜山人民的母亲河——玉带溪。玉带溪横穿整个阜山盆地,从东南向西北流淌,弯弯曲曲,旖旎秀丽,像一条玉带环绕着阜山,所以美其名曰“玉带溪”,有富贵吉祥之意。阜山的主要景点及居民点都集中在溪的两岸,因此,玉带溪是阜山的风光走廊。玉带溪水质清澈,达到国家地表饮用水二级以上,历史上一直有养殖红鲤鱼的传统,呈现“水清鱼嬉”的美景,颇有情趣。

清真禅寺概况

清真禅寺是阜山的代表性景点,有“去阜山不去清真禅寺等于妄去阜山!”之说,只要你一到阜山,有心拜佛也好,无意烧香也罢,都无法避开它。今天,我们首先游览清真禅寺,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它的基本情况。

清真禅寺座落阜山眠牛山麓,占地10000多平方米,始建于宋,是为了纪念白衣丞相李泌所建。因李泌为官修道,清真寡欲,所以原名“清真堂”。

朋友们或许会问,白衣丞相李泌,既非浙南人,又未曾在浙南为官,青田的阜山为什么会有他的庙宇并把他奉为神呢?

唐贞元年间,青田人陈君在京与李泌同朝为官,因遭奸臣陷害,被打入天牢。李泌为其辩明冤情,才得以平反出狱。后来,陈君又染重病,李泌精通医术将其治愈。陈某感激白衣丞相恩德,在家中立长生牌位供奉。宋时陈君后人移居阜山,于是在阜山建“清真堂”,纪念白衣丞相李泌,延续至今。

“文革”期间清真堂佛像被毁,1000公斤的铜钟被砸,殿宇被乡政府和乡农具厂占用。1980年春,当地群众自行重塑佛像,恢复佛事活动。1984年,被青田县政府批准为佛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并更名为“清真禅寺”,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专门为本寺题写了寺名,书坛泰斗沙孟海题赠“泽被侨乡”墨宝。其建筑融古今禅寺丛林风格于一体,居全国百大名刹之列,被誉为“浙南第一寺”,在浙南一带影响深远。

清真禅寺已经到了,请各位朋友随我下车。

第二部分 景点导游词

李泌文化广场——山门——放生池——钟鼓楼——巨烛坛——清真禅寺庙会——正殿(门台——白衣丞相殿——观音殿)——夫人宫——配殿——“清真禅寺”匾

照壁

各位朋友,请抬头往前方看,前方这坐山就是眠牛山,据说是九牛落洋中的一头神牛所化,可谓牛气冲天。眠牛山上有祭祀包公的包公祠。

我们现在来到照壁前,上面有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寺名。各位朋友请看一下,“清真禅寺”四个字中有无错字?这位朋友观察得非常细致,“真”字少了一横,这是赵老先生有意这样写的,因为他认为世界上没有尽善尽美的事,要以平常心对待万事万物,蕴涵深刻的人生哲理。

各位朋友,照壁背面简略地刻录了李泌的事迹。李泌(公元722-789),字长源,京兆(今西安)人,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是唐代中叶的大谋略家,是挫败安史之乱的总策划师,也是打击削弱吐蕃的筹划者。他经历了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四朝皇帝都非常器重他,在抵御外侮、捍卫国土、平反冤狱、兴修水利等方面作出了辉煌的业绩,其间四落四起,最后位至宰相,封为邺侯。李泌平时喜穿白色衣服,经常到民间查访民情,为民治病解忧,死后被德宗颁诏追赠为“白衣丞相”。

李泌一生淡泊名利,爱好神仙道术,两度隐居衡山修道。他于国家危难之时,辅佐朝廷,定策平贼,一旦天下安定,即功成身退,始终保持平静、祥和的心态。老子说过:“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李泌便是按着这个“天之道”去做的,他立功而不求官,名成而不恋位;可为则为,不可为则不为,有所为有所不为;见机而作,适可而止;功成身退,无所羁绊。他恰当地把握时局,选择自己应该走的路,真正做到了“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凭这一点,就超过了中国无数的所谓高人隐士,是令我们真正尊敬的人,所以又被尊为“山中宰相”。羽化后,玉帝封他为“天下都土地”,因此民间称他为“土地爷”。

据丽水市莲都区西溪村李泌后裔保存的《李氏宗谱》记载,李泌长子李繁曾任处州
(今丽水)
刺史,因爱处州山水秀丽,于是就选择万象山脚居住下来。他的曾孙李舒又从万象山脚迁至莲都区的西溪村,在那里繁衍生息,至今已有四十三代,如今西溪的李姓人丁,均是李繁的后代。生长在北方、政治活动也大多在北方的李泌为什么浙南青田会立庙纪念他,也可能与李繁移居浙南有关。

请看,左边的浮雕为李泌献策、归隐、从道。白虎代表位高权重,坐在案几旁书写的李泌代表献策,立柱代表宫廷,马车代表归隐,道士形象的李泌代表从道。

中间的浮雕主题为李泌成仙。朱雀代表智慧;祥云承载着的李泌代表李泌成仙,下方为仙鹤、飞天女;五谷暗指李泌羽化成仙后,玉帝封他为土地爷。

右边的浮雕为李泌从军、治水。飞奔的骏马代表李泌从军,青龙代表治水,六合塔又暗指李泌在杭州凿六井之功,旁边则是李泌离开杭州时百姓欢送的场景。钱币代表唐朝的鼎盛,指南针代表唐代水陆丝绸之路的繁荣,酒器代表唐三彩,这些都暗示着李泌所处的时代是唐朝。

李泌文化广场

各位来宾,这个广场为纪念李泌而称李泌文化广场。广场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也是当地群众进行文化娱乐主要活动场所。请看广场中心造型象征着天圆地方,二十四根节气柱整齐排列在中间,即代表着春夏秋冬四季,也代表“二十四拜”。

山门、放生池、钟鼓楼

各位来宾,我们现在来到了清真禅寺中轴线上的第一重建筑——山门。请看门匾“泽被侨乡”四个大字,为当代著名书法家、书坛泰斗沙孟海于1991年题赠的墨宝。阜山是最早的青田华侨聚集地,著名“华侨之乡”。早在上个世纪初,阜山人就开始走出山门,漂洋过海。至今,全乡仍有1万多人侨居海外,清真禅寺是侨乡百姓祈福消灾的地方。两旁楹联“红烛幻成烟覆金阙千象亡贵贱尊卑有缘宗佛国;白衣澄若水昭人间百态辩是非善恶不枉为人神。”表明清真禅寺是佛道合一的宗教场所,即供奉人神李泌,又供奉着佛教世界的各种人物。

再请看驻守山门的两位神将,他们是初唐立下赫赫战功的著名武将——秦琼和尉迟敬德。传说由于李世民在创立江山时杀人太多,在继位之后便常做恶梦,许多鬼怪来讨债,搅得他不得安宁。于是秦琼、尉迟敬德两位大将请求在夜间守侯于宫门两旁,以镇妖魔,果然灵验。后来,太宗命画工画了他们两个人的肖像悬于宫门两旁代替了真人,而神威仍不减,从此唐太宗夜间得以安宁。此事传至民间,人们便加以效仿,于是秦琼和尉迟敬德敬德作为门神便代代流传下来。

我们现在走的石板桥叫“吉祥桥”,意思是祝愿各位朋友吉祥如意,人生旅途一帆风顺。吉祥桥于1987年修建,桥栏板做工精巧,以龙和花鸟为主要装饰。桥下为放生池,建池二十年来,无数善男信女将鱼放生池中,如今已是上千红鲤,济济一池。

放生池两侧中西合璧的塔型建筑就是钟楼和鼓楼,楼内分别悬着铜钟放着巨鼓,暮鼓晨钟,日日如此,年复一年,似两位忠诚的侍卫守护着清真禅寺。钟楼、鼓楼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为三重檐四角攒尖顶,中西合璧,富有侨乡特色。钟楼内原来的铜钟1000公斤重,文革期间被砸。现在钟楼内的铜钟为1987年重铸,重1915公斤,高2.25米,直径1.34米,厚4厘米,上面刻有捐款人的姓名。

每年除夕夜,清真禅寺都要敲钟108下,那么为何敲108下呢?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人的一生有108种烦恼,听了佛寺院108下钟声就能去掉所有烦恼,年年吉祥如意。另一种说法是一年有12个月,24个节气,72个候(古代称五天为一候,按农历360计,一年分为72候)。把12、24、72相加,得108,既可代表一年,又符合108种烦恼之数。因此,若除夕听钟声108声,既能解除新的一年中的烦恼,又能消除人生108钟烦恼,真是大吉大利。请各位来宾登楼撞钟,也请各位除夕夜来听钟声。

千斤巨烛

大家请看巨烛棚内烛林成片,蔚为壮观。千斤巨烛,是清真禅寺的一大奇观,凡是到过清真禅寺的,无不为之吸引,它一年365天,烛光长明,堪称江南一奇,华夏一绝。棚内有千斤巨烛50对以上,最小的有1000斤、最大的3000斤,俗称“千斤烛”。丽水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青田人李青葆有诗赞道:“心存清白好逍遥,品与星辰试比高。亿兆口碑名万古,千斤巨烛照天烧。”中央电视台为这千年古刹、千斤巨烛拍摄了专题片。现申报吉尼斯记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清真禅寺点千斤烛,源于“二十四拜”,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了。元延佑三年,永嘉县岩头村有许多人着魔病倒,遍求良医,医治无效。最后,村民们在龙虎山张天师的明示下,来到阜山清真堂白衣丞相台前求得灵符,贴到家家户户的门上,着魔村民都不药而愈。村民们为了感激白衣丞相的再造之恩,许下宏愿,年年送巨烛一对,每月初一、十五各朝拜一次,子孙永不间断,一年朝拜白衣丞相二十四次,所以被称为“二十四拜”。

“二十四拜”是信奉白衣丞相的一个虔诚宗教团体,大多居住在青田温溪、永嘉桥头这一带的瓯江两岸。过去二十四拜都是以种田为生,凡农作物发生病虫灾害,只要到白衣丞相殿前祷告,灾害立除,现今二十四拜人员多以经商为主,每趟生意都要去白衣丞相相台前求签,有求必应、无签不验。

清真禅寺庙会

各位来宾,清真禅寺最热闹的莫过于庙会了,收到的缘银达50多万元。清真禅寺庙会节始于清代中期,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每年农历二月初八至二月十九,由清真禅寺管委会举办庙会。全省各地及海外侨胞、台湾同胞纷纷赶来,多达数万人,车来人往,热闹非凡,其中以献千斤烛和二月十九唱词的场面最为壮观。二月初八,“廿四拜”用彩车、乐队护送“千斤烛”到清真禅寺,向白衣丞相敬献千斤烛,并举行隆重的燃烛仪式,场面庄重肃穆。巨烛坛内最大的3000斤巨烛,就是二月初八这一天“廿四拜”信徒所赠送。庙会高潮从二月十九凌晨2点开始,由数名先生轮流以敲鼓唱词形式唱出观音菩萨一生经历,并向观音表白捐赠缘银者的心愿,以求观音菩萨保佑。直至晚上10点才结束整个仪式,庙会活动随之降下帷幕。庙会节期间,还有采茶舞、狮舞以及朱岙殿的社戏等民俗文化表演活动。

庙会还有一次于农历十月十四至十六举办,规模要小得多。

清真禅寺曾为青田的教育事业作出过巨大贡献,与之有关的是青田的名士陈瑛。陈瑛,晚清秀才,精通英、德、法、日等六国文字,留学奥地利维也纳新城步兵专门学校,八年后学成回国,受东北三省大元帅张作霖之聘,为张作霖大帅府高级军事顾问、张学良家庭教师,与张学良父子交情深厚。1924年陈瑛积劳成疾、肺病加重,返乡疗养。张学良赠给一万银元作疗养费。陈瑛回到青田,见家乡小学教师不合格的居多,为普及教育,毅然捐出张学良的赠款,1928年与陈梓芳等地方人士创办了“青田阜山私立乡村师范学校”,即今天的阜山中学,开青田教育之先河。1991年2月19日,91岁高龄的张学良将军为缅怀1941年去世的陈瑛老师,特为阜山中学建校65周年题写了“培育英才”四个字。陈瑛捐出一万银元是建学校硬件的钱,而学校要维持下去,还要有支付教师工资等经费,清真禅寺就把庙会的钱送给学校作为上半年的办学经费。清真禅寺在温州还有田产,每年收回的田租送给学校作为下半年的办学经费。

正殿

各位来宾,这座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具有浓厚的宗教文化特色的建筑就是清真禅寺的主体建筑——正殿。正殿保持着清代建筑风格,一共三进,修建于清乾隆年间。第一进门台和第二进白衣丞相殿于咸丰十一年被太平军所焚,同治元年重建。

门台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正殿的第一进建筑——门台。请看屋顶正脊两端的灵兽,名叫鸱吻,是龙的九个儿子之一。这位龙子好在险要处东张西望,也喜欢吞火,所以在屋顶上起到灭火和辟邪作用。正脊之间为三星亭,亭内站立着福、禄、寿三星,预示着来到清真禅寺可以求得福、禄、寿。

门台上有两幅楹联,首先请第一幅楹联:“三阶平则风雨时燮理瑞资黄阁老;五谷熟而民人育媚依交仰白衣翁。”这幅楹联是对李泌辅佐朝政,建立丰功伟绩,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赞誉,同时也表达了对李泌敬仰之情。

此联为救国会“七君子”之一、首任粮食部部长章乃器的祖父章楷所撰。章楷,青田东源人(距阜山50公里,其夫人是阜山人),17岁考取秀才第一名,同治九年(1870年)中举,为浙东名士,他的文章书法名重一时,有“青田才子”之誉。光绪元年,应聘编撰《青田县志》,是主要编撰之一。他还精通法律,好济困扶危,为人写诉状伸冤,有胆有识,不畏强权,常略施小计妙笔生花,使官司结局出乎意料,被人称为“讼师”。

有一次,他赴京赶考,途径桐庐,遇到在这里以伐竹为生的青田人,其中有一个青田人在砍毛竹时,毛竹突然下滑,误伤人命,当地人凭人多势众,定要青田人偿命,在这危难之际,恰巧章楷上京赶考路过,便拿出诉状向章楷求援。章楷了解内情之后,妙笔一挥,将原诉状中的“流竹伤人”
改为“竹流伤人”,从而救了青田人。因为由“流竹”改为“竹流”,也就由人力所至变为非人力所至了,而是山风做恶,误伤人命,不能强人偿命。由于章楷的辩词句句有理,最后以经济赔偿案处罚。官司费时十天,从而错过了赴京赶考的时间。当时会试主考官王仁堪原已多次与章楷约定赴京会试,迟迟不见章楷赴京,将考期推迟了三天,还是不见章楷,十分惋惜。王仁堪事后写信给章楷:“贤弟,本来这次会元(会试第一名)非你末属”。

后来,遇上戊戌变法,废八股,改科举,1905年又废除了科举制度,章楷再也没有机会中进士。

再请看第二幅楹联:“门对铁笔峰峰秀保学士笔端吐秀;脉从石门寨寨高使白衣佛力更广。”指明清真禅寺右前方就是“铁笔峰”,建在青田最高峰“石门寨”的山脉上,因此清真禅寺风水很好,使阜山人才辈出,代不乏人,白衣丞相法力无边,保一方平安。

白衣丞相殿 现在我们来到了正殿的第二进——白衣丞相殿。请看匾额“三朝元勋”“德遍广宇”“道惯天地”
及两旁楹联:“抚青剑乃文乃无武,着白衣是佛是仙”,这些都是对李泌的高度评价。

请随我进入殿内参观。正面供奉的就是清真禅寺最主要的神祗——白衣丞相。你看他身着衮衣玉带、头戴明珠眩目、两翎外展,犹如古戏剧里看到的当朝宰相或太师。

清真禅寺曾有许多名家古匾,遗憾的是大多数已在文革时被破坏。请看“赞化调元”
“灵昭胜迹”两个古匾,是其中的幸存者,文革时当地人不经意中用作猪栏板才侥幸保留下来的。

“赞化调元”
匾是同治年间进士周之桢所书,周之桢为阜山人,曾担任乐清教育局局长。赞化:改变风化、教化;调元:改善老百姓生活。“赞化调元”指的是宰相的职责,暗喻此处供的是一位宰相。(谷旦,即吉日、好日子)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52db1101009utv.html1741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