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温岭糕塑:曾经的民间艺术奇葩 |
[游记]温岭糕塑:曾经的民间艺术奇葩 |
2008-05-22 sina.com.cn |
提起温岭糕塑肯定无人知道,因为这个名称是我从西北面塑脱胎而来生造的。但若说“糕人糕马”,三十岁以上的不知道的人恐怕就很少了。温岭“糕人糕马”,虽然从历史上讲既无发现相关的文字资料记载,也无实物图样传世,不仅不“入流”,而且连个“正规”的名字都没有。但多年以来,作为温岭民俗风情的一种表现方式,一直生长和扎根于民众生活之中,是一朵独特的民间艺术奇葩。 同我国很多地区一样,按当地的风俗,每逢春节来临前,温岭的家家户户都要做年糕。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是希望人们的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的象征。而做年糕时,几乎每家都要制作糕人糕马。因为糕人糕马不仅可以用来祭天地、敬鬼神,而且兼有供奉祖宗、馈赠亲友、玩赏、食用等多种用途,同时,糕人糕马更是孩子们很了不得的玩具。所以过去在温岭的城镇或乡村都十分普及。 糕人糕马的表现题材和内容与西北面塑颇有相似之处,多为祈福、求子、谢菩萨等等。但二者的制作工艺却不相同。西北面塑制作原料是精制面粉、防腐剂等,用开水调和成面团,在锅内加温后,根据创作需要分别放入各种颜料,即可捏塑各种人物形象。面人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自汉唐以来,一直以民间玩具的形式流传。它多取材佛道故事、戏曲及历史人物。所塑人物形象雅致可人,虽大如手掌,小如果核,却面部五官俱备,形象鲜明生动,是一种小型的民俗雕塑艺术。而糕人糕马的制作原料主要是晚粳米(有时还掺和少量糯米),需要将米先浸泡、再磨成粉,接着在饭蒸里蒸好,糕坯经过捣臼头在捣臼碗内反复、不停地捶打和翻动,然后趁热来回揉压,同时揉的越快越好,以防放凉了紧皮后揉不到一块难以制作。糕人糕马不需着色,状若平淡无奇,却是自然天成、简洁明快。 温岭糕塑与西北面塑相比,在创作手法上也有较大差异。西北面塑用的是“塑”,而温岭糕塑则“雕”“塑”并重;用面粉制作的西北面塑,讲究形似,工艺细腻精致,衣着服饰有透明的质感,头发、胡须等都能掐捏得十分纤细,而温岭糕塑讲究神似,讲究造型整洁、概括,内蕴饱满丰富,夸张而传神;显得敦实、憨厚粗犷,显得“大刀阔斧”。另外,西北面塑一般仅为数寸,而温岭糕塑小者如拳,大者则盈尺。 温岭糕塑的艺术特点是“一揉、二捏、三印、四剪”。即:首先将糕坯揉好,捏成物体雏型,然后印出各部位轮廓,再剪出细节就行。糕塑的手艺主要靠灵巧的手指头,所需的工具也很简单,一把菜刀、一把剪刀、几根竹条就够了。这些在普通人眼里再简单不过的东西,经糕塑师傅之手灵巧地摆弄,顷刻间,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作品还散发出淡淡的米粉香呢。 当然,糕塑师傅需要的不仅仅是手巧,还要有自己的想法。在他的心目中,糕人糕马不只是一种被装饰过的食品,而且是一件工艺品。不管是神态还是姿势,都是有一定的讲究的,要对得上号。因此所塑的动物如虎、狮、牛、猫、龙、猴、羊等,往往着重夸大头部比例、刻画四肢的灵活,使人感到神似而形美。飞禽类如鹅、鸭、鸽子、凤凰、喜鹊及各种小鸟,则夸张表现其尾羽的动感,并夸大其嘴部、眼部,使其具有拟人的效果,让观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瞧,糕塑师傅捏的狮子“眼如铜铃方宽口,张嘴露齿伸舌头,铜头铁额大蒜鼻,慈眉善目笑颜开”;那小猴,歪着脖子,憨态可掬;那鱼待刻出鳞片便好像要脱手游去……动物的眼珠一般用赤豆或豇豆做成,而用一种叫“嵌马珠”的植物的种子做成的眼珠,则效果出奇的好,那动物仿佛活了;如一时找不到赤豆、豇豆或“嵌马珠”,有时也用绿豆代替,再不济的则用火柴头将就将就。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c0c5bd01000cn7.html44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