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梅里雪山外转四 |
[游记]梅里雪山外转四 |
2008-06-27 sina.com.cn |
多克拉垭口——咱俗塘(或子数通)——作阿江得 当太阳将山尖染成了金色,心情也随着渐渐好转,吃过饭,在营地合了张影,也是整个行程唯一的一张合影。 出发前,我与山中再三的告诉大眼哥,戴好护膝,下山时用处很大,因为攻略上说:“过多克拉垭口后,是一段急剧的下降路,一百多个弯的盘山土路,窄而陡,加上垭口经常性的小雨、小雪,路面湿滑”,戴护膝能够保护膝盖。当时,大眼哥将护膝放在双肩背包带下,保护他昨天被背包带勒出的伤痕,因此,在以后也为此付出代价。 整理好装备,上了陡坡,沿着明显的山道向垭口走去。身后远处,炊烟在林间升起,那是转山藏族人的临时营地。 海拔4100多米处的大之字形的山道非常耗费体力,负重缓慢行走,并伴随喘着大口的粗气,心跳急剧加快,有即将窒息之感。 垭口处,快速下来一队转经的人,这是一队信奉“苯教”的藏族人,他们转经的方向是逆时针。梅里雪山不但是藏传佛教的神山,也是苯教的神山。远在佛教尚未传入藏区的时代,卡瓦格博便是当地的苯教神山。公元8世纪以后,卡瓦格博皈依佛教,经莲花生、历代噶玛噶举派和其他教派大师的点化推崇,成为闻名全藏区的八大神山之一。 每年的秋末冬初,西藏、四川、青海、甘肃的一批批藏族民众,就会赶来朝拜这座神山。他们围绕着卡瓦格博绕叩礼拜,少则七天多着半个月,这在当地叫作转经。 我是无法理解这种信仰的内涵,只知道大多数汉族人拜庙拜佛,都是临时为之,有求财的、有求子的、有求去除病痛的、有求保平安的,都是眼前的事。而藏族人围着神山转经,是为了祈求死后能转生到这块圣地,来世丰衣足食,是为来生打算的。 有时,我也会有怪异的想法,人真的有来世吗?路上,也曾问过一位藏族人,他坚定的回答:“有”。这就是信仰,信仰是一个目标,信仰是力量的源泉。信仰,是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信仰也包含着信仰者对未来美好理想的追求。 记得在以后的路程中,曾经一位好奇的藏族大叔询问山中,登山杖里是什麽?山中回答:“里面是弹簧”,藏族大叔不解。藏族大叔告诉山中,他的竹杖里装着卡瓦格博神山的水和土,当疾病来临的时候,只要闻一下卡瓦格博神山的水和土的气息,一切病患都可以去除。也许,你会嘲笑他愚昧,但是他坚定的目光里,写满了信仰,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上山的路依然艰难,不但是来自高山反应,而且来自于超负荷的负重行进,在经历了2个半小时爬升,离垭口几十米处,大眼哥彻底的走不动了,几乎是走两步就要休息1分钟。我在高处与山中商量,是否考虑下撤,千万不要出意外。山中不知是从那里来的一股力量,说:“就差这几十米了,我帮大眼背包”。 山中往返两次,先是自己的背包,后将大眼的背包背到垭口不远处,大眼也从忽然轻装的状况下得以休息,慢慢地爬上了垭口。 垭口积雪不多,那是昨天晚上小雨行成的,但是风力很大,刮得人左右摇晃,难以平衡,渐渐地身上开始寒冷哆嗦。匆忙之间照了几张垭口的照片,就急忙翻垭口下山。 一百多个弯的盘山土路,窄而陡,前期的道路已经结了冰冻,路面非常湿滑,只知道没完没了的向下、向下,到达沟底的牧场用了近1个小时,途中我也因高原反应呕吐几次,非常痛苦,好在坚持了下来。大眼哥下到山下时,腿部膝盖处开始疼痛,一直走在队伍的最后。 在牧场没有休息,沿水路下行约半小时见到一大片牧场,咱俗塘(或子数通)到了,草甸上早来的藏族转经人分堆而坐,正在吃饭的、做饭的、聊天的,显示着一派祥和的景象。 我们吃过饭,休息了一会儿,准备出发时,被7、8个藏族人围住,经过较长时间的语言交流(肢体语言较多),才知道他们是来要感冒药的,我将带的感冒药品给了他们一些,在他们的感谢当中,我们继续赶路了。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b0dab4701000bh118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