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和爱人一起飞向梦中的梅里雪山(七) |
[游记]和爱人一起飞向梦中的梅里雪山(七) |
2008-06-27 sina.com.cn |
这是老谢写的雨崩的故事洛桑嘉称是他的藏文名字,在这里感谢他:) 雨崩村的故事 ◎ 洛桑嘉称 最近,中央电视台和云南电视台先后报道了“雨崩村里的神秘人物”、“绿色贷款进梅里”、“雨崩村的故事”之后,不仅提高了雨崩村的知名度,而且会有更多的人关注和支持雨崩村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据雨崩下村85岁的阿茸老人介绍,在几百年前雨崩村只有3户人家,解放初也只不过是10来户人家,如今雨崩村是33户168人的旅游生态村了,这一切全托党的富民政策和念青卡瓦格博的福。阿茸老人有趣的说,在六七十年代,由于雨崩村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的封闭状态,外界对雨崩村有“麻风村”的说法。为了解决雨崩村的困境,党和政府在七十年代,组织西当大队的壮劳力,从雨崩上村挖水渠至3公里处,准备让雨崩村搬迁,后来水渠修建半途而废,雨崩村的搬迁也没成功。雨崩村干部罗丁和阿茸玛是历届村干部中的幸运者,2003年县里举办的卡瓦格博本命年文化活动,一下子缩短了雨崩村与外界的距离,雪山和原始森林深处的雨崩村突然活跃起来了,在村干部的积极带领下,走旅游路吃旅游饭的梦想变为现实。从神瀑客栈、徒步者之家、梅里客栈的旅游接待逐步发展为家家有客栈的旅游生态村。从2003年起,雨崩村在旅游接待方面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凡是马匹送游客和游客住宿,实行全村轮换制,这种与市场条件背离的原始化管理,使雨崩村的村民更加团结、更加和睦。到目前为止,未发生过一起因马队送客和游客住宿利益之纷争。在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指引和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雨崩上下村新修建的白塔、各宗教场所和千年的神树,给雨崩景区增添了靓丽的风景。 虽说雨崩村在1963年就开办了流动小学,1982年在上村建盖了小学(卡瓦格博小学),但至今不仅没有几个参加工作的,而且连高中学历的人都没有。随着海内外游客云集雨崩圣境旅游观光的逐渐增多,雨崩的教育事业受到了海内外游客的关心和支持。从2004年底以来,先后有宁永、徐艾、朱文琦等内地青年志愿义务到雨崩小学支教。雨崩小学创造了西当完小2005年期末统一考试名列前茅,雨崩小学格茸定主排名西当完小第一的好成绩。内地支教老师的热心,给雨崩小学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活力,如今雨崩小学有一年级学生8名,三年级学生6名,雨崩村在西当完小读书的有6名学生,在县城读初中的4名,自从内地青年到雨崩小学义务支教后,孩子们的学习风气更浓了,他们也能象老师们一样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偶尔还会与外国游客说几句英语。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雨崩村,凡是50岁以下的村民都有一句共同的语言,可惜自己过去没有念过书,虽说会讲几句汉话,但连一个汉字也看不懂。语言和文字上的障碍是雨崩村民共同的弱点,切身的教训,他们一定会支持自己的孩子读小学、读高中、读大学,让自己的孩子从大山走上外界。如今,象曾在2004年到过雨崩的香港游客袁梅芳、林雪微、叶云璋一样的一批海内外游客,随时给雨崩小学格茸定主等学生经常寄学习用具和衣物,还不时写来信,鼓励他们好好读书。正在雨崩小学义务支教的上海籍朱文琦老师,经常带病坚持上课,他对他的学生充满希望,他对即将来临的期末统考满怀信心。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0e3978010008h2.html43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