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游记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 以上摘自戴望舒的《雨巷》,在没去乌镇西塘之前就在想着这样一幅江南水乡古镇的情景,最好是下着小雨或刚刚下雨过后,这样才能真正更深得体会到河港如网、水街相依、百步一桥、枕河人家的美好画面。在没见到它之前,就想象它有点象什么歌里唱的那样,在一个雨巷里,有个纯纯的女孩子,撑着一把红红的油纸伞。九月五号早上7点准时从体育中心出发,整个团是个小团,总共才17个人,还包括四个小孩子。导游小姐姓韩,在出发前就打了预防针:整个路程要六个小时,要听从指挥,超过多少分钟就要罚款什么的,有点美好被破坏的感觉。前面一直到杭州的这段路程都有以前走过很多遍的,除了湖雾岭那个4116的超长隧道还有点印象外,其他都记不清了。 车在绍兴过去一点后,天开始下起了雨。高速公路上发生的连续的撞车事件,都是好几辆车撞在一起,短短的距离这样的事件竟然有四起,连警车也幸不能免。为此我们也陷入堵车的行列,好在时间耽搁的不长。车到桐乡百顺大酒店的时候时间已经直指下午一点了。一路之上感觉不好也不坏。MP3里许巍的歌从头至尾是过了一遍,现在想想倒不应该听他的歌,他的歌倒是适合一个人在静静的时候听。八菜一汤,草草的用完,就直奔离酒店只有三分钟的主题:乌镇。这时天依然下着雨,这点倒是蛮合心意的,可一看到乌镇在眼前出现,却一下子就又失望了。景区门前黑压压的人,黑压压的车,喧哗异常,倒是破坏了心情,就象导游前面说的单单乌镇的门票收入一年就有八千万,哎,其实这么样一个地方,这么样一个雨天,这样的古镇就适合一个人静静的赏玩,就象许巍的歌一样,今天看来只能是看人不看景了。 一进入景区内,老婆好象是比较熟似的,这是左右逢源桥,那里是东大街什么的,问她才知,是从电视剧“似水年华”时看到的。与去年去的黄山西递古村相比,平添了柔柔润润的水,很象梅雨潭那个绿,而且整个都是木结构,房子全部傍水而建,小船悠悠,古弄深深,廊棚长长。套票上面检票景点有九个:百床馆,民俗馆,宏源泰染坊,木雕馆,茅盾故居,修真观,翰林第,皮影戏,汇源当铺,都没着东大街一路走下去,沿着旧石板铺的路,马头墙隔出的一间间店铺与民房,硬硬的桥一路走过去,检票景点有的去了,有的没去。残缺的雕花和班驳的油漆让人感觉一种晚清时代的回忆,但是这些却由于太多的人群而减轻减弱。一开始就跟导游分开了,不过需要介绍的地方却一点也不少人,总能遇到一波波的另外团的导游在侃侃而谈。 一点至五点的游程就在没着东市河的二边的路程中走过,期间老婆饿,叫了小吃臭豆腐和一串煎饺子来补充,在我说了就是用河中的水而洗而做,而变得一点味口全无。乌镇的小吃特产不多,我们一样没买,我到哪个地方也都是这样,不喜欢买些什么,太牵强,也太耽搁时间,我也是我与老婆最大的意见相左的地方,不过也说一下乌镇的特产吧: 乌镇姑嫂饼:至于为什么称之为“姑嫂饼”,据说很早以前乌镇有一专做小酥饼的家庭作坊,配方独特,味道出奇,因此生意十分兴隆。但主人为了独家经营,制订了技术传媳不传女的家规。年深日久,做女儿的不高兴, 于是乘嫂嫂不备,往配料中偷偷撒了把盐,指望看嫂嫂的尴尬,岂料这盐撒得恰到好处,味道更佳,生意更好。于是小酥饼改了个新名——“姑嫂饼”。大小店铺到外都在叫卖。 三白酒:以白米、白面和白水而成,以糯米为主要原料。三白酒醇厚清纯,香甜可口。在乌镇此酒别名为“杜搭酒”,民谣云,“猫屎芋艿杜搭酒,客人喝了不肯走”,度数很高达59度,晕。 蓝印花布:原料土布、染料和工艺全出自民间,色彩单纯,蓝得清纯,白得朴实,秀气不落俗,典雅明快,图案很有乡土气息,题材不外乎花卉草木,都是农舌旁、田梗头常见的,亲切,自然,清新。老婆喜欢的不得了,回来以后还一直在后悔没有在染坊那里多拍一些照片。终于在一家店铺前没能守住,我买了一顶腊染的幅子,她买了一块方巾。 待到最终从乌镇里走出来的时候,时间也直指五点了,乘着人少的时候赶快补拍了在景点前的照片,也算是补齐了到此一游的证明。匆匆赶到酒店的时候,全部的人都已经在等我们了。照例的八菜一汤,晚上还要赶到嘉兴去住宿。这次倒是不远,四十分钟的车程,车子把我们送到了嘉兴的文苑宾馆。本来晚上还想在市里逛逛,可老婆没有兴致而只能作罢。乌镇到此时也谈出了我的世界,第二天的行程是西塘,还是容后再慢慢写吧。今天到此为止! lo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