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茨中教堂葡萄酒 |
[游记]茨中教堂葡萄酒 |
2008-06-27 sina.com.cn |
茨中教堂·葡萄酒 2008-04-28 21:32:40 大中小 标签:旅游/休闲 每次旅游都要去朝拜寺庙禅院,但与宗教信仰无关。我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但是我尊敬有信仰的人——不只是宗教。 去昆明世博会那年,我事先读过了一个英国人所写的《消失的地平线》(也就是寻找传说中的香格里拉)以及北大赵教授所写的的云南游记,就连选择的旅游路线,也和赵教授相同。我从昆明出发,先去大理,接着去了我神往已久的丽江。住在大研镇的古民居,依次游了大小石桥、黑龙潭、白水台、干海子……在攀登过玉龙雪山后,我有幸欣赏了“纳西古乐”。这种据说是从中原传过去而在中原已经失传的“洞经音乐”,着实让我着迷,而宣科先生张扬自己个性的宣讲(先英语后中文)更是让台下的中外观众掌声如雷。 第二天,我向游伴们提出去茨中教堂。从《消失的地平线》和旅游介绍的小册子上,我对这座教堂已经无限向往了。这座天主教堂能够存在于笃信佛教的藏民聚集的藏区,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我选择和赵教授相同的旅游路线,就是因为茨中教堂是我此行的终极目的。这座1876年修建的教堂,1905年“驱洋教”时被焚毁,1909年法国传教士伍许冬等人重建,历时12年,于1921年竣工。从照片上看,这是一座哥特式的建筑但又明显融汇了藏汉等民族建筑的艺术特色。在高大的三层钟楼的屋顶上,有中国传统式的飞檐。钟楼的最高处竖立着十字架。但是教堂内部却到处是中国化的对联。 极仁极爱 至善至谦 而在耶稣像左右分别是: 宣仁宣义聿照拯济大权衡 无始无终先作形声真主闻 法国传教士还带来了法国的葡萄以及葡萄酒的酿造技术——教堂里至今还保存着他们从法国带来的酿造器皿。我知道当时不远万里来东方传教的教士们,几乎个个都是多面手。他们得懂建筑——自己绘制教堂的图纸;他们得懂音乐、会弹琴——要教教徒唱圣诗;还得懂绘画——教堂内壁上的壁画得自己画。而茨中教堂的传教士还多一样本领:那就是栽种葡萄、酿造葡萄酒。 当我们的旅游车,行进在盘山公路上,而悬崖陡壁下面就是湍急的澜沧江,那种惊心动魄的险要,常常使我闭上眼睛。这时我就在想,一百多年前,那些骑着驴和马,行进在险象丛生的无人之境,坐着木船渡过澜沧江的传教士们,他们遭遇过的艰难困苦恐怕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他们来到茨中,在半山上修建教堂,周围是农舍和梯田,村庄和教堂就掩映在绿树丛中。“中西兼容,主次得体,包括大门、前院、教堂、后院以及地窑、花园、菜园、果园等等,结构紧凑。规模壮观。沿大门筑有外围墙,院内辟花坛,植果木,风雅别致。”旅游手册上这样写道。而他们,花费了整整12年! 他们选择的茨中,是藏传佛教占绝对优势的地区,汉人也大多信佛教。他们在这里传教曾遇到过多大的阻碍,恐怕也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我又想,要是我有他们那种多面的才能,我会做出“远涉重洋,深入不毛”的选择吗?何况这种选择,往往是一条不归路。法国传教士伍许冬就是在教堂竣工的头一年去世的,瑞士传教士于伯良是在到达茨中的第二年,就去世的。他们就长眠在教堂背后的山上,墓碑已被砸烂,据说仅存的外文字还可见“和平安宁”的残迹。信仰让他们创造了奇迹,多年来每到周日,信徒们就到教堂做弥撒。教堂里有东巴教、佛教经堂,藏族、纳西族、傈傈族、汉族的佛教徒,东巴教徒也来教堂,各有自己宗教活动场所。和平安宁,死者和生者都能享有——这不是传说中的香格里拉吗?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9a560101008yul.html40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