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临沧段茶马古道及其历史文化考察 |
[游记]临沧段茶马古道及其历史文化考察 |
2008-06-27 sina.com.cn |
宁——下关)。这是被人们关注得最多的一路,其意义也几乎被人们说尽。另一路则调头西行,经德党(今永德)、镇康、出缅甸的果敢,腊成等地,再到印度。通常人们把这一条茶马古道叫做“西南道”或“迤道”。目前,大多数学者对这条“迤道”都不大感兴趣,因为从这条道上驮出去的茶叶有一部分甚至是一大部分换回的是烟土,除为“奸商”谋取了暴利之外,给人们带来的只是对身心健康的危害。 但是,历史上这条“迤道”同样是有过不可忽略的地位的,发挥过不可忽略的作用。最直接的就是它从茶马古道起始地段直接出国,进行国际贸易。有了这条“迤道”才把南茶马古道发祥段与东南亚半岛联系起来,这一带的茶叶才得以销往东南亚半岛乃至南洋地区。这一条“迤道”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很早以前,临沧茶区就与东南亚国家进行以茶为主要商品的友好通商往来了。 今天在凤庆保存比较完好的鲁史古镇,还可找到很多曾有过的繁荣。 鲁史位于临沧凤庆县东北部,澜沧江与黑惠江中间,历史上是连接山魏山、下关、滇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早在明万历26年间(公元1598年)在此设阿鲁司巡检,并辟街市。明清两代为顺宁府管理澜沧江以北的行辕,民国18年建鲁史镇。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游历到此,在他的《徐霞客游记》中也有关于阿鲁司的记载。 由于鲁史地势险要,加之有黑惠江、澜沧江两个天然屏障,鲁史成为古道咽喉,商品集散地。成为南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驿站。茶马古道的源头在产茶区,鲁史古镇周围莽莽苍苍的森林中,生长着很多古茶树,说明鲁史不仅是茶马古道上的又一个重要集镇,也是茶叶生产销售的重要集镇。 鲁史古镇,东西长800米,南北长538米,总面积43万平方米,从现存的街道、保存完好的马店、驿站、古宅和经过几百年人迹马蹄打磨得斑驳光亮的石板古道,会让人回想过去商旅不断,马帮塞途的悠您岁月。透过青石板路上马蹄踏出的深痕,仿佛可以看见当年各路马帮在这里竭脚,又从这里踏向漫漫前路。 鲁史由于它交通位置的重要,直至民国始终是中外客商汇聚的繁华驿镇。据曹现舟老人说,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鲁史的楼梯街、平街灯火通明,在街上可以隐隐约约的听到留声机放着的流行歌曲。赶街天四方汇集的人上万,成为顺宁县(今凤庆)境内仅次于县城的第二大集镇,被称为顺宁的“小上海”。 不久前,考古学家在临沧市耿马县的石佛洞新石器文化遗址发现了古代印度洋海贝。或许,在这条“迤道”上我们还会有新的发现,还会寻找到新的更多的 3.引领多元和先进文化交流的“通省大道” 临沧段“茶马古道”本来面目究竟是怎样的呢?它是具有那种特殊地位,发挥过那些特殊作用?。在调查中始终是我们重点关心的问题。 走进南茶马古道的发祥段,我们常常会听到一句话:“马帮为我们驮出了一方富裕、驮出了一方文化”。 始于西双版纳的南茶马古道主干道,经思茅到临沧、风庆,与临沧段茶马古道连接,过澜沧江到达下关后,分为两条,一条继续北上丽江、中旬,进入四川、西藏。另一条转为东进祥云、楚雄进入省会昆明,再连结中原内地。这一条是通往省城的,故民间称之为“通省大道”。而这通行大道住下关以南是与茶马古道重合的。自然,那时候中原内地的先进文化与先进技术都是沿着这条茶马古道进入,而这功劳应归马帮。 在这条茶马古道上,从古至今引进了难以汁数的中原内地文化。人称风庆是滇西文献名邦,有着浓郁的儒文化影响,风庆有云南第二大孔庙。从凤庆到鲁史,沿途都能找到一些散落在民问的曾经繁忙一时的纺车,而且它几乎与黄道婆的杰作同出一辙。至今,凤庆芒团乡还生产一种被傣家人称作“沽沙”的白纸,有制造这种纸的全套原始手工艺,与东汉宫廷专家蔡伦的造纸术大同小异。考察过沿途古道集镇建筑的人发现,这里古民居大多是“四”而且“合”的四合院和三房一照壁的三合院。我们知道四合院典型的中国北方民居,三合院则是江浙风格。 在鲁史古镇我们看到,交通和商贸是鲁史繁荣的必然。 明清对,随通往缅甸、泰国古丝绸路商贸之路进一步开通和地理之重要,使鲁史不仅是兵家必争之地,更是商贸集散的理想之所,由于改朝换代和战乱的原因,内地官员、商人、富豪、匠人鉴于这里环境、气候、交通要道之优势不断迁入定居,他们带来了生产技术和文明,进一步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建筑、宗教和文化的发展。 内地商人带来的货物,把货物带到这里搁置在此,然后再从这里辐射扩散到其他地方,邻近的农副产品也先进入这个地方,然后通过这条道运到下关输出。 老赶马人曹光兴说:从小就记得,内地的进来是驮茶,运输的人有西藏人,我们地方人叫他们老古宗,他们的穿戴就是有黑毡毛的、黄毡毛的,穿着皮毛大衣,袖子不穿多半是挂朝一方,穿红的也有穿黑的也有,赶马的老古宗都背一把长刀,穿靴子的也有,感觉没有见过穿草鞋的,都是穿鞋子,有些是穿皮鞋。像春茶(成熟的季节)都统称为春茶会,(骡马)驮着春茶在这条道上行走,这条路的名气很大,当时称为“顺宁大道”。 骆为驸老人回忆:以前公路不通时,整个临沧地区去昆明,鲁史是必经之路。从顺宁(凤庆)到昆明有18个马站。从凤庆出发向北,60华里的地方就是鲁史。古道上有30华里设一个小马站,60华里设一个大马站的规矩,供赶马人休养生息。(鲁史)是一个驿站,马帮主要在这里歇脚,每天有两、三百匹骡马经过,都是大老板跟着,那时很兴旺的。 从文献记载看:康熙4年,云南北胜州(今丽江永胜)设茶马市场,凤庆茶大量经丽江流入藏区。从顺宁府(今临沧)到鲁史镇,中间有澜沧江相隔,历史上靠渡在往返,清乾隆26年(1761年)顺宁知府刘清督土民建青龙桥,进一步方便了茶马运输,使鲁史更加商号林立,外来的绸缎、绵纱、布匹、盐巴和本地茶叶、核桃、木耳等土特产在此交易集散。内地人到凤庆赶春茶会均从鲁史往返,大理茶商则在这里购茶后运往外地。茶马古道有三条:1.凤庆鲁史至西藏;2. 当时,来自澜沧江沿岸产茶区的临沧、凤庆马帮和来自内地的大理、丽江、昆明的马帮,都歇住于鲁史,准备日后路上所需,犹其每年春茶上市,几乎每天都有四、五十队上千匹骡马从这里的石阶上走过,这一个个深深的马蹄印是鲁史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见证。由于内地商旅、赴任官员、游学文人的到来,他们的举止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鲁史人,许多内地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也被带到了鲁史,形成了文化的大融合。 从《顺宁府志》记载看,鲁史最早的土著居民是今天布朗族的先民“蒲蛮”。如今鲁史的居民主要有汉彝回苗白傣壮满普米傈僳等10个民族,这里既有浓郁的民族文化,更多的是内地先进的汉文化。据清《顺宁县志》记载,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改土归流,各省著姓巨族之裔,先后踵至,经营开辟。在鲁史安家的大多是外省人,江苏、湖南,四川的较多,江苏、浙江的(也有)。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0b9d170100888k.html60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