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叩访"两百单一孔"卧龙桥 |
[游记]叩访"两百单一孔"卧龙桥 |
2008-05-22 sina.com.cn |
远看它是历史,近看它是风景,走进去是故事,走出来是情结。它,就是历史悠久的张弓卧龙桥。 张弓卧龙桥始建于西汉,时为砖砌单孔拱桥,因桥东西各有一株翠柏,所以,人们又以谐音称为“两百(柏)单(担)一孔”卧龙桥。 很多历史,如果不是历史学家翻起,可能已尘封地底,或埋藏在历史深处,即便历史学家翻起,那样的历史也只是历史学家的历史。 张弓卧龙桥不同,从它与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名字联在一起,千百年来,时时被人们翻起,个中既有历史学家,也有三教九流各色人等,解读出回味悠长的古桥的韵味。 打捞千年古桥的前尘往事:王莽赶刘秀的传说 大名鼎鼎的刘秀在没当皇帝前是个爱种地的农夫。但就这样一个人物,在西汉末年的混战中,扫平各地割据势力,完成了中国历史的第三次大统一,成了东汉的开国皇帝。在中国古代所有皇帝中,民间关于他的传说最丰富,很多河南人都是听着他的故事长大的,毛泽东更曾称赞他是古代“最会用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的皇帝! 传说西汉末年,政治腐朽,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危机四起。外戚王莽利用这一形势,玩弄权术,公元9年夺取政权,建立新朝,改宁陵县为康善县。但王莽篡权有术,治国无方,他“增重赋敛,刻剥百姓”,法令严苛残酷,并且朝令夕改,法无常制。王莽曾在7年内,四次改换货币,“每一易钱,民用破产”,老百姓手里的钱一夜之间成了废铜烂铁。所有这些导致社会更加混乱,矛盾更趋激化。广大民众忍无可忍就揭竿而起,公元17年,绿林、赤眉先后起义,天下越来越动荡不安。 刘秀的哥哥刘縯勇武刚毅,希望在乱世有所作为,他喜欢结交四方侠士,不愿种田。而刘秀当时是个没多少想法的人,从小喜欢种田、读书,常有多余的粮食到宛城(今南阳)去卖。汉高祖刘邦就不愿意种田,被他父亲太公称作“无赖”,而刘邦的哥哥刘仲却很善于经营。刘邦在做了皇帝以后,曾经反问父亲太公说:“现在我的产业,与哥哥比谁多?”这时刘縯就笑话刘秀,把自己比作刘邦,把刘秀比作刘仲。在哥哥的激励下,刘秀才“愤而有志于天下”。公元22年,一场大灾荒向南阳郡袭来,合郡地方,树皮草根,剥食殆尽;饿殍遍野,入夜磷火飘忽,一片凄凉恐怖的景象,老百姓再也生存不下去了。28岁的刘秀和刘縯一起,借机利用宗族势力起兵,并与进入南阳的绿林军联合起来。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面对汹汹各地起义,王莽如火燎蜂房,慌忙派兵镇压。刘秀当时率领的起义军兵少势弱、羽翼未丰,尚不是王莽的对手,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军,在两军相敌、逐鹿中原中被王莽军从豫南追杀到豫东。 汉光武帝刘秀 一天,两军激战之后,刘秀不幸兵败,一路上他经历了千难万险,兵将伤的伤,亡的亡,走失四散,后来只剩下十几人的贴身侍卫。夕阳之下之时,刘秀等人早已精疲力尽,饥渴交攻,被追到张弓寨一座小桥旁停下来歇息。不一会,忽听身后不远处人喊马嘶,追军来势猛烈,万分危急,哪里躲身呢?他急中生智,命侍卫牵着他的马赶快把敌人引开,自己慌忙下路向小桥如鱼钻入。当时,青蛙的叫声被惊得嘎然而止,桥里的苍蝇蚊子全部飞出。听说至今那里无蚊无蝇,蛙不发声。不多时,王莽的追军从这座桥上飞驰而过,荡起一路飞尘,却万万想不到刘秀会躲藏到这里。刘秀趴在桥内躲过一劫,等到追赶的军队走远了,他暗暗庆幸天佑脱险。 刘秀从桥下出来后,饿肚饥肠,轱辘作响。心想赶快找点吃的,才好赶路。走了几步,老远就嗅到阵阵酒香,放眼前望,只见前面一面“张弓酒”的酒旗飘在空中。于是,赶忙来到酒店中,拣个酒桌坐下。刘秀要了点酒菜,自酌自饮起来。饥不择食,边吃边喝,几杯下肚,只觉得浓香可口,舒心畅饮起来,喝着品着,飘飘欲仙,一时诗兴大发,遂赋诗一首,诗曰:“香远兮随风,酒仙兮镇中,佳酿兮解忧,壮志兮填胸。”刘秀作罢诗,更觉心旷神怡,望着如此难得的佳酿,想着复汉大业的重任,连连喝了数杯。 酒足饭饱之后,这才又想起王莽正在四处追杀他,咋能如此贪杯忘危呢!想到这里,哪敢怠慢,即刻付帐,走出酒馆,策马东行,狂奔了三十余里,到了睢阳区境内的一个村头,顿觉酒力泛胸,醇香盈口,情不自禁地勒住马头,回头遥望张弓,频频盛赞好酒,脱口自吟道:“勒马望张弓,酒仙伴我行,乘风三十里,恰如水中龙。”他挽缰勒马,回望良久,方才策马远去。 后来,刘秀增兵添将,军威大振,两军对垒,所向披靡。俗话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刘秀军队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支持,所到之处,无不响应。经过十几年的激烈角逐,终于打败了莽军,推翻了新朝,恢复了汉室,是为东汉,刘秀立为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又将康善县改为宁陵县,张弓寨又归宁陵县所辖。刘秀当了皇帝,虽然日理万机,忙于操劳国事,但他忘不了过去那岌岌可危的艰难岁月。他下圣旨把把张弓酒敕封为宫廷御酒,把张弓河上的那座小桥赐名为“卧龙桥”,并拨出专款,命人重新修葺一新。他在商丘境内勒马伫立的那个村庄,也改名“勒马”了,一直延续至今。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9d6a4630100074r42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