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望海·游记】古桥写就古镇的沧桑岁月(社团推荐) |
[游记]【望海·游记】古桥写就古镇的沧桑岁月(社团推荐) |
2008-02-02 rongshuxia.com |
初到同里,于我印象最深的是桥。 水乡无桥,就如书店无书。同里被十多条河流分割成15个圩岛,又由49座风格迥异的古桥相连。河道纵横的同里是由一座一座桥串连起来的。镇内河街水巷交织如网,大小古桥星罗棋布。三步两桥,五步一登,回转相接,桥桥相望,构成了“东西南北桥相望,水道脉分棹鳞次”的水乡景色。 迂回曲直河道似缠绕在古镇上的一条条丝带,而一座座风格迥异石桥像丝带上的一个个美丽的结。这是一个连着今朝与旧时的结,也沟通现在与未来的结。 这个结上系着古镇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成了很多人向往同里的水乡情结。这些古桥在岁月的风雨中高高地挺立着,它们成为同里的代表建筑,是古镇活的历史,也是我们了解同里的一本耐读的书。每个前来古镇参观游览的客人都可以在此看到,这些坚硬冰冷的家伙是如何经受了漫长岁月风风雨雨的侵袭而变的温柔多情起来的。 水多,桥必多。同里的桥多而有名,民间早就流传“水乡同里五湖围,东西南北处处桥”之说。据同里老人说同里镇有古桥七十二堍半,半堍就在北观城皇爷前处,架二块长形桥石就称半堍桥了。古桥是同里的一大特色,从大城市来的人,很难想象在镇上随便走上一段路,便不知不觉跨过了好几道桥。说同里桥多,绝对名副其实。 船行于弯弯的水道上,实际就是踽踽行于各式各样的小桥之间。一座座古桥如彩虹飞架,与其于水中倒影形成一个个完整的圆,如镜、如月。桥的形态各异,平平的,拱形的,弯曲的;有精美的石刻装饰的,也有完全不事雕琢的,甚至有弧形的桥顶突然被几个亭子遮盖住,让人不由联想起那电影中的美国廊桥,只是精美细致这里还要胜过许多。无论是缓缓直行还是顺着河道漫不经心地一弯,视线所及的地方必定是一座座小桥,不挡你的道路,不遮你的视线,远眺的景致就如被彩虹镶嵌起来的图片,让你不由得惊喜连连。 说起桥,同里人无比骄傲,他们把石桥当作古镇文化的缩影来推崇。桥上刻有楹联,写景抒情富有诗意,比如“浅渚波光云影,小桥流水江村”,就是写照之一。 古镇的桥有许多神话传说,桥桥成趣。位于镇西北郊原有座渡船桥(又名西津桥),传说当时有位摆渡的老船工从不向过河人多收一分钱,穷人过河则分文不收,数十年如一日,感动了观世音菩萨,化作一位贫妇,暗赠一笔金银,造此渡船桥。渡船桥是古代越国吴国的分界处,其实,从渡船桥的桥联中就可略知一斑。桥南侧刻着:“一线睛光通越水,半帆寒影带吴云”,而北侧是:“春入船唇流水绿,秋归渡口夕阳红”,北侧点出了桥石的景色,而南侧指出了渡船桥曾经所处的特殊位置。渡船桥桥面当时在古镇桥梁中属最高,犹如青龙跃起,气势不凡,独占鳌头。登上桥头,凭桥远眺,可以看到苏州上方山和七子山的宝塔。 俯视烟波浩渺的长板牵湖,出口吴松港,衔接陆梅巷,穿越分水墩,通往苏州湖,江面宽阔,水深流急,风高浪大。“风高帆影去,目送舟痕碧”。点点舟影,疾驰而去。如是风平浪静,春来江水碧如绿,一幅小桥流水美景尽收眼底,古时的八景之一西晚渡就源于此。 中元桥又称“赌气桥”,是一座梁式三孔石桥,建于公元1755年。传说以前有两位财主,一有腿疾,一有眼疾。一天有腿疾的财主说会建石桥,到时另一位便可托他的福,扶着他的桥梁过桥了。有眼疾的一位不服气,于是也盖了一座中元桥(建于1755年),抢先比泰来桥(建于1746年)早些落成,故老百姓称它为“赌气桥”。 同里最有童话色彩的古桥是建于元代(公元1353年)的富观桥。它形体高大,十分壮观,在桥的龙门石上(于桥底圆拱位置)有一幅惟妙惟肖的“桃花浪里鱼化龙”的石雕。传说这条鲤鱼在三月桃花水发的时候,乘风破浪奋力跳跃,想跳过龙门脱去凡胎而进入仙界,可就在它奋力跃出水面的时候,桥上走来一为如花似玉的姑娘,鲤鱼凡心一动,真是“一出水成千古恨”,结果已跳过龙门的头部变成了龙头,而龙门外的半身仍旧保留了鱼身,从此也就化不成龙,上不得天庭,留在这块不为人们注目的龙门石上,与富观桥长年相厮,以待来年。石雕寓意深刻,给今人深思和启迪。 同里的桥以“三桥”,即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最具代表性。太平桥和吉利桥均是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913年),同里人范景烈等重建的。前者属梁式桥,小巧精致;后者属半月形拱桥,位于太平桥与长庆桥之间。长庆桥俗名谢家桥,又称广利桥,1470年始建,1704年明代同里人陈镛、谢忱重建。后来这一风俗流传至民间,镇上人家结婚办喜事新郎新娘过三桥,太平吉利和长寿,一生能消灾。 [第一页]第二页 作者声明: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著作权人,并且此作品系首发于榕树下网站。我同意榕树下作为此作品版权的独占代理人。在撤销本委托之前,我不再将此作品投给其他媒体,有关此作品发表和转载等任何事宜,由榕树下全权负责。未经榕树下转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编者按】作者以细腻的笔峰把各式各样的桥写得惟妙惟肖,令人遐想,给人身临其景的感受。写桥写出了水乡之美,就象作者写的那样“东西南北桥相望,水道脉分棹鳞次”的水乡景色。问好作者!(编辑:运河雄风 飞歌)
|
转自:http://www.rongshuxia.com/rss/viewart.rs?aid=428612325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