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市眼明堂居是一个充满现代气息的社区,这里有新楼房、新广场,一派新气象。但这里还有俩“古董”:建于唐代的玎珰桥和眼明王庙。就在这古桥和古庙的背后,还有几段遥远的故事。 悠悠岁月 唐代古桥今犹在 清道光十三年版的《章丘县志》记载:麻湾之水自山根沸腾而出,山腰有玎珰桥。玎珰桥,独石一片压两岸。相传,李世民东征高丽,曾驻兵于此,夜宿桥边,闻水激岩,有玎珰之声,因名。 这里所说的玎珰桥,就坐落在眼明堂居一个新建的广场上。如今的玎珰桥历经岁月洗礼,早已不再是县志中记载的那座“独石一片压两岸”的小桥了,它几经改名、重修,跨越了一千多年的岁月,早已大变了模样。 我们和社区里的几位老人一起来到位于社区东面的广场上。广场东边有一条人工修砌的河道,从眼明泉里涌出的泉水沿着这河道由南向北流去。就在这河道之上,架着一座三孔拱形石桥,老人们告诉我们,这便是玎珰桥了。 玎珰桥东西横跨在河道上,长约30米,宽约4米。初见此桥会让人觉得奇怪,因为这桥新旧交融:石栏杆完全是崭新的,龙凤呈祥图案也是新雕刻上去的;桥孔部分却是旧的,泛白、圆滑的石块上有着年代久远的沧桑之色;而桥面却是半旧半新的,中间是新铺上的长条形石板,两侧则是有些坑坑洼洼的碎石板。关于这桥的面貌,76岁的社区居民马序书告诉我们,桥栏杆是2006年重修的,桥面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重铺的,只有桥孔还保留着过去的样子。 别看玎珰桥只是座小桥,它的发展和变迁却蛮曲折的。据老人们讲,此桥最早建于唐代,那时候西麻湾这一带的水流量还不是很大,为了方便过河,人们便在河上架了一块四五米长的石板,当时人们也并未给石桥取名。据说后来李世民东征高丽时路过这里,晚上在此扎营休息,李世民在睡梦中听到桥下泉水叮咚,便为此桥取名“玎珰桥”。 那么,玎珰桥又是如何由平板石桥变成现在的拱桥呢?马序书告诉我们,他从小就听家里老人说,到明末清初,玎珰桥渐渐变成从济南去往胶东的必经之路。来来往往的人都要经过这桥,而且那时河面已渐渐变宽,就在那时,人们重修了玎珰桥。“当时有好多有钱人捐钱修桥,还在岸边立了好多石碑呢!”马序书说,桥修完后,人们觉得“玎珰桥”这个名字太小气了,不能体现出这桥的重要性,因此便商量着要给它取个大气的名字。于是,玎珰桥便改名为“锦龙桥”。 这时,另一位老人魏斯祝说,后来此桥又经过多次重修。“我小时候,岸边有清代重修时所立的石碑,上面写着‘锦龙桥’三个大字。”他说,那时候桥上的石栏杆雕刻得很漂亮,有栩栩如生的石狮子、四方体、石鼓等。到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整个石栏杆都被毁坏了,连石碑都被推倒了。“现在石栏杆虽然被重新修复了,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魏斯祝颇为惋惜地说。 代代相传 古桥往事成追忆 当我们沉浸于古桥往事的时候,老人们讲起了修桥时一个有趣的故事。当年人们捐钱重修古桥时,因为桥东的几个村子里有钱人特别多,所以他们捐钱也多。但是他们总觉得多出钱且不甘心,于是便在桥的形状上打起了主意。 桥东的那些有钱人在修桥时,故意把桥的东端修得比较高,而桥西端相对较低。其用意是想要桥东的气势压住桥西,免得桥西的人们抢了桥东的旺气。“那毕竟是历史,现在你看,桥西发展得也挺好。”马序书有些得意地指了指西面的眼明堂居。我们仔细看看桥的形状,果然桥面东端要比桥西端高出一些。 站在桥上,四周风景如画,虽然这座古桥已不再是东去胶东的必经之路了,但它见证了这里一千多年的风雨变迁,见证了人们有滋有味的生活。远处水上成群的野鸭悠然地嬉戏,岸边玩耍的孩子不时传来阵阵笑声,这一切的欢乐,古桥都看在眼里。 然而,同样把这一切看在眼里的还有另外一样东西,那就是古桥西面不远处的一座小庙——眼明王庙。眼明王庙和古桥拥有同样的历史。 依依相伴 古庙清泉鉴沧桑 提到眼明王庙,首先要提到眼明泉。 元《齐乘》载:“明水,一名净明泉,出百脉西北石桥边。其泉至洁,纤尘不留,土人以洗目退昏翳,与西麻湾水合流三里余,入绣江……又北入小清河。”在眼明王庙前的石碑上,有这样的记载:……李世民东征高丽时路过此处,很多士兵得了眼病。此时,有童男童女二人出现,带领士兵到泉边冲洗,倾刻间病去眼明,童男童女也悠然隐遁。因此此泉得名“眼明泉”。据说,李世民非常感激此泉,便在泉边建了眼明王庙,里面供奉着一对童男童女的神像。当地人尊称童男童女为眼明王爷、眼明王姑。 如今的眼明王庙只剩一间大殿——眼明殿。殿内早已住上了人家,童男童女神像等不知所踪。马序书告诉我们,眼明王庙始建于唐代,这个说法是由老辈人口口相传下来的,并无史料记载,后来此庙又经过多次重修。马序书还记得自己小时候常来这里玩耍,那时候还没有新社区,这里只是个小村子。“那时候,眼明王庙只有一间大殿,但有庙墙和庙门,殿里的神像也在。逢年过节,四周的乡亲们都来庙里祭拜,那个热闹啊!”马序书仿佛回到了儿时,眼睛里有着温暖的回忆。 虽然现在的眼明王庙已经没有了往日的热闹,但社区里的老人们没事就喜欢来这里转转。眼明殿坐北朝南,屋顶的灰瓦一看便知年岁不长。眼明殿的墙是由青石砌成,石缝中间抹了石灰。近几年,人们又在眼明殿的北面盖了一座类似的大殿。眼明殿前的空地上立着几通石碑,字迹已经模糊,皆是重修眼明殿时所立。其中一通石碑立于大清嘉庆五年,还有一通石碑立于清顺治甲午年间,碑文上刻有“重修眼明王庙碑记”。另外,还有清道光二十四年《重修眼明殿记》石碑一通。 眼明殿前有一个石砌井形泉池,已经干涸。同行的老人告诉我们,这个泉池就是原先眼明泉的泉眼,后来干涸了。 听完了这古庙和古桥的故事,我们忍不住感慨万千。若没有这些老人,谁还记得这些古事?若没有这古桥古庙,谁会记得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喜怒哀愁?岁月已远逝,留下的只有不多的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