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已六、七千年了。马家浜坐落嘉兴市城南7公里的南湖乡天带桥村。1959年春,嘉兴南湖乡天带桥大队马家浜村在沤肥挖坑中发现大量兽骨和古代遗物。 3月间,浙江省文物考古委员会与省博物馆、杭州大学历史系、杭州师范学院历史系等6个单位组成考古队来此进行了发掘。马家浜遗址面积约15000平方米,东西长150米,南北宽100米,发掘搞坑位在遗址的中部,共开坑5,计2l 3平方米。表土层下文化层分上下2层;上层以灰黑色粘土为主,并有红烧土层和淤泥层,厚达12—80厘米,包涵物有兽骨、石锛、砺石、骨镞和各种质地的陶片,还有建筑遗迹;下层为含有大量腐烂的兽骨碎片的黑色粘土,厚达15—75厘米,包涵的兽骨比上一层更多,还有骨镞、骨锥、骨针、骨凿以及石斧、硕石和陶片等。在上下层交接处的淤泥中发现了墓葬,出土30具人骨架。其中6具身旁有随葬品,生产工具置于腰部,装饰品置于头部,陶器位置不一。出土的器物有穿孔石斧1件、陶豆2件、罐4件、盆1件、纺轮1件、玉珠2件。还发现长方形房屋遗迹,南北7米,东西3米,门朝东,周边一圈柱洞,尚有残存的木柱,有的木柱洞底垫放木板。室内是经过加工的黄绿色土面,还有带树枝和芦苇痕迹的红烧土块堆积的墙壁残迹。在下层中还发现了碳化圆角菱,与现在的南湖菱相仿。从出土的器物和遗迹看,生产工具中的磨制有孔石斧、弧背石锛,生活用具中的夹砂红陶素面腰沿釜、牛鼻式双耳罐、带嘴平底盂,以及地面木构建筑住房、公共墓地和俯身直肢葬式等等,都是与黄河流域文化不同的文化形态。 马家浜遗址的发掘,引起了国内外考古界的重视。1959年5月新华社发了消息,并记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要事录》和《二十世纪中国大事全书》。此后,文物考古界对马家浜类型文化的归属,展开了学术讨论。1977年11月在南京召开的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学术讨论会上,夏鼐等考古学家提出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并确认以嘉兴马家浜遗址为代表的马家浜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代表,从此,马家洪文化正式定名。马家浜文化已载入《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和1990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确定了它在史前文化中的地位。马家洪遗址l989年12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