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即天地、东南西北之意,以显示其广阔的含义。它位于西湖南面,钱塘江畔北岸,月轮山上。北宋开宝三年(970),僧人智元禅师为镇江潮而建。采取佛教“六和敬”之义,命名为 “六和塔”。 六和塔,外观八面十三层,内分七级(合佛教“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之意)。高五十九点八九米,占地八百八十八平方米。清乾隆皇帝游此,兴致大发,为每层题字立匾,分别名曰:初地坚固、二谛俱融、三明净域、四天宝纲、五云覆盖、六鳖负载、七宝庄严。 “ 塔”原是佛门高僧“舍利子”存放之处。 我国的“塔”,究其根源,是亭台楼阁的建筑结构与佛教相结合的产物。以“飞檐翘角”形式的“塔”与北京北海公园上的“喇嘛塔”相比,风格迥然相异,就是明显一例。 历史上的六和塔,屡毁屡建,现存的外木结构,系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重建。解放以后,经数次修复翻新,保持其完好,成为西湖南面一大游览胜景。塔内有一佳联,极为工整:俯嘱桑乾滚滚波涛萦似带;遥临恒岳苍苍岫嶂屹如屏。 六和塔外形雍容大度,气宇不凡。塔内有螺旋阶梯相连,面面壶门通外廊,各层均可凭栏远眺。那壮丽的钱江一桥(已故桥梁专家茅以升设计,中国人自己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大桥),飞驶的江轮,苍郁的群山,令人赏心悦目,意气风发。小的时候,与几个同伴,度江一个来回,再比赛登塔,那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啊!南宋诗人郑清之,因家仇国恨,有诗曰:“径行塔下几春秋,每恨无因到上头。”其实,在炎夏的日子里,真正能攀登至顶楼,凉风习习,扑面吹来,顿觉双腋生风,飘飘欲仙,什么忧愁、烦恼全都一扫而尽了。 上世纪三十年代,演艺界赵丹、周璇等三男三女在六和塔下拍照结婚留念,后来,又全都婚变,人称“六和塔,六不和”。 相传,《水浒传》中,征讨方腊受伤致残的武松与鲁智深一起,以后,在六和塔出家为僧,并圆寂于此。至今,六和塔后山上,有他二人的塑像,供后人瞻仰。 六和塔后,月轮山上,有中华塔林博览苑,聚集了我国各个朝代、各个地区的一百多座古塔建筑的微型,集中展现了中国塔文化的精华,原本是个学习增加知识的好去处,可惜现今热衷此道的人微乎其微,顿使那里门可罗雀,憾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