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杭州游记二三事(三) |
[游记]杭州游记二三事(三) |
2007-07-16 sina.com.cn |
1954年进行全面修整后,改为永久性的钢筋水泥建筑。大殿规模宏敞,气势雄伟,殿正中的释迦牟尼佛像,高19.6米,是以唐代禅宗著名雕塑为蓝本,用24块香樟木雕成的。灵隐寺的殿宇、亭阁、经幢、石塔、佛像等建筑和雕塑艺术,对于研究我国佛教史、建筑艺术史和雕塑艺术史都很有价值,是祖国珍贵的文物。 现在的灵隐寺园林,除寺内殿前殿旁还保存有一些假山、古树林木外,主要在于寺前的清溪流水沿岸,山泉之间曲径通幽,小桥飞跨。寺之山门前有冷泉亭、壑雷亭、翠微亭诸景。唐朝诗人白居易写有《冷泉亭记》来描述这里的景色。(以上文章是摘自中国网的) 以下的照片是我自己在灵隐景区拍的: 这是灵隐的进口处门前的“咫尺西天”的字墙,这几个字的意思好象是说这里离西天只是咫尺之遥了,就看看你的心虔诚不虔诚了。 这是灵隐寺景区的入口,这个帅哥如何?就是动作好象有点不是很自然啊,呵呵! 这是传说济公和尚在酒足肉饱之后休息睡觉的石床,我用手摸摸,蛮光滑的,就是凉了点,济公和尚也只有吃饱了狗肉的情况下才能躺下睡觉吧?不然的话,我猜是不太受的了的! 不知道谁能把佛祖手势的准确意思告诉我? 杭州灵隐的一线天,不太容易看得到,据说能看见它的朋友的愿望就会实现的,不过没看见它的朋友也不要着急,你出来的时候,摸一下洞口的“知足常乐”就可以了! 这是可爱的布袋和尚弥勒佛的雕像,由于肚挺,俗称大肚弥勒佛。他并非印度传入的弥勒佛真容,而是我们中国的弥勒佛。 唐末五代后梁时,浙江奉化一带有个挺有名气的云水僧,自称契此。他常背一只布袋,见到地上有粮食就捡起来放入布袋中,因此人们称他为布袋和尚,他身体矮胖,肚子特大,逢人便笑,言语无常,却多灵验,因而名噪一时。不几年,人们都认识他了,后梁贞明三年(917年),契此端坐在岳林寺的一块盘石上,口中念了一个偈子: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皆不识。说完圆寂了,契此死后轰动了佛教界,人们认为他就是弥勒佛的化身,不过是“世人不识”罢了。于是,许多寺院在塑弥勒佛时便按他的形象塑造弥勒佛。“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这幅对联是他真实的写照。 下面是通往云林禅寺路上,因为不是旅游旺季,所以人流量并不是很大,因为我以前已经去过寺内,所以这次我并没进去参拜。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592074e8010006m221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