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名园--南浔小莲庄 目的地: 南浔 小莲庄又称“刘园”,是南浔五大名园之一,也是至今镇上保存最为完好的园林之一。是家庙及义庄所在,为刘氏夏季赏荷、迎客游览休息和每年春秋二祭的活动之处。 刘镛为“四象”之首,据传刘镛的财富达二干多万两银子之多,被誉为四象中“刘家的银子”之美称。刘镛发迹后,深感列祖以来,都缺少文化,虽有财,但无禄,不上门第,故亟力教子读书,应试科举,使他的四个儿子都能进入仕途,刘镛也因儿子的及第,恩封为通奉大夫,达到了荣宗耀祖的目的。刘镛还把女儿嫁给一品大学士徐甫的儿子为妻,另—个女儿嫁给蒋锡绅之子清学部总务司郎蒋汝藻为妻,使刘氏更加光耀了门第,在南浔成了一户有钱有势的大户。 刘氏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购得名为“鱼池径”荷池及周围土地,原为归榇暂殡寓园。从光绪十一年(1885)开始,在池周补植花柳,重栽菡茵,布置台榭,启建家庙,光绪年间,由刘镛和其次子刘锦藻共同规划和修建,最后由刘承干于1924年建成。前后历时四十年。小莲庄占地二十七亩,因为仰慕元代书法家赵孟釜所以借用其建造的莲花庄之名,故称“小莲庄”  小莲庄北临鹧鸪溪,西与嘉业堂藏书楼隔河相望。面积17399平方米,由园林、家庙和义庄等部分组成。 园林以荷花池为中心,依地形设山理水,形成内外两园。 小莲庄的建筑,以园林兼胜,优在以十亩荷池为中心,楼、台、亭、阁临池而筑,并在各处点缀有琼花、紫藤、木瓜、丹桂等名贵花木,构成了典型的江南园林格局。刘氏家庙也为江南典型宗祠建筑,结构雄浑,气宇轩昂,两座御赐牌坊,更显得气势非凡。长廊之碑刻,益增园林文采,藏书楼的闻名海外,使小莲庄这座江南名园的文化气息提高了品位。 小莲庄占地面积17399平方米,其中荷花池5267平方米,建筑面积3809平方米。 总体布局分园林和刘氏家庙二部份,园林又分为外园和内园。 外园以十亩荷花池为中心。内园的主体是一座用太湖石堆砌的假山群。 整个园林构思精纱,匠心独特,亭楼台榭,靠山依水。各处建筑分别成景,景景之间,具界不界,内园外园似隔非隔,错落有致。 小莲庄群体建筑由园林和刘氏家庙等几个部分组成,园林分为外园和内园两个部分。碑廊,陈列着各个时期的名家书法石刻和题跋。其中最为著名是北刘镛“宰相刘罗锅”所书行书体的《颜平原刘太守序》。清朝南北两位著名的刘镛走到了一起,也算是历史上一件趣事。碑刻长廊旁边有座四面厅,叫做“净香诗窟”,又名“升斗厅”,其建筑结构堪称中国一绝。大家可以抬头向上看,升斗厅顶上有一个倒扣的斗,另外一边是倒扣的升,这就是升斗厅得名的由来,相传,当年园主特别喜欢结识有才之人并且也特别的会识人,每每有文人来园内做客,酒过三巡以后园主就会把他自己认为学识渊博的人请到斗厅内品茶作诗,比喻这些人才高八斗,而次之的只能在升厅里面喝茶了。 小莲庄的另一个建筑杰作是西式建筑。 其中的西式建筑“东升阁”,俗称“小姐楼”,可以称得上是中西方建筑风格融合的典范。“东升阁”是园子当中的制高点,登高可俯瞰小莲庄全景又可以东观日出,是刘家休闲避暑的地方。古代的大家闺秀足不出户,刘家女眷游园子只能在“东升阁”赏景休息,所以称为“小姐楼”。 园子有皇帝御赐的牌坊,两座相对的牌坊矗立在刘氏家庙门前着,一座是“乐善好施”牌坊,另一座是贞节牌坊,均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刘家待人处世善用孔孟的“中庸之道”,四川、安徽等地闹饥荒时,他们曾出钱资助,在南浔本地也经常接济贫苦百姓。因此博得“乐善好施”的美名。经当时的巡抚上奏皇上恩准,建造了这座集善牌坊,另外一座是由于刘镛的大儿子刘安澜二十九岁就死了,而他的夫人刘邱氏(一品夫人)等三位女人克守妇道,守节不嫁,故在此建造了一座“钦旌节孝”贞节牌坊。  牌坊高8.5米,宽5.6米,为门楼式,五楼四柱,雕刻精湛。牌坊上的石刻以“状元及第”、“三星高照”、“刘海戏金蟾”、“武松打虎”等传统戏曲为题材,配上龙、凤、狮子、麒麟等吉祥的瑞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牌坊中间有两块大石头,是“下马石”,是古代人下马用的。家庙门口两尊石狮子,母狮子面目慈祥,怀抱一头小狮子,雄狮子面目严峻,暗喻刘家的家训——“慈母严父”。 小莲庄的群体建筑由家庙和园林两个部分组成。小莲庄外园的主体是十亩荷池,古称“挂瓢池”,俗称“鱼池径”,植荷历史己逾二百年。主体呈正方,池东又连小池,上架五曲石桥,桥畔古木扶疏,藤萝蔓连成荫,东南暗连内园荷池。古代九最大,只有皇家和寺庙才能建九曲桥,刘镛是官居一品的光禄大夫,所以只能建五曲桥。 池北为柳提,上有六角亭掩映在绦柳翠竹之间,堤外又与鹧鸪溪平行,富有典型的江南水乡园林风味。柳堤前面一座砖坊是小莲庄牌坊。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牌坊。 穿过小莲庄砖坊我们就来到了内园,内园的主体是一座由太湖石堆叠而成的假山,边上遍植青松和枫树。内园建于1911~1924年,系小莲庄园林最后建成部分。 园墙辟有漏窗数孔,西侧更直接以湖石垒砌,兼作屏障与外园若接若分,以隔非隔互为借景,是为匠心独具之处。 园内假山用太湖石叠砌而成,山上只栽两种树木,东山青松沉郁,西山红枫如醉。 据说是仿唐朝诗人杜牧的《山行》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意取景而筑。 刘氏家庙: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落成于光绪二十三年(l897),为刘氏家族祭祀祖先亡灵之所。 家庙面宽三间,共三进,为门厅、过厅、正厅,术结构硬山顶,头进大门原为通高木制平门,高木槛,有抱鼓石一对,立于明间两侧,兼作门臼,正厅内以悬有宣统皇帝所赐“承先睦族”九龙金匾一块。家庙高厅广屋,雕饰华美,极显豪门富贵之气。 门前尚有照璧,旋杆座,石狮等。照壁基部为花岗石须弥座,墙体水磨方砖吊角贴面,檐下有10朵砖雕斗拱作装饰。 家庙后建有“馨德堂”,为祭祀后供族中人宴饮、休憩之所,上下均设回廊,故俗称“走马楼”。 1949年5月7日,周恩来致信中宣部:“要保护好浙江南浔镇刘氏嘉业堂藏书楼和太原普善寺的藏经。”6月下旬,嘉兴县委接到通知,急令嘉兴独立营第一连,由连长沈英杰和指导员胡国钧带领,连夜赶往南浔执行任务,实施了对嘉业堂藏书楼及小莲庄的保卫工作。 解放后,小莲庄曾先后办过医院、工厂和学校等。1980年经湖州市人民政府发文迁移了卫校,并于年底对外开放。1984年5月,建立文物保管所。1989年12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推荐为第四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莲庄在百余年历史中,曾遭到两次人为的损伤,抗日战争南浔沦陷期间,部分建筑被焚毁,“文革”期间也有一些建筑被拆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