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我的绍兴游记之三:兰亭雅韵 |
[游记]我的绍兴游记之三:兰亭雅韵 |
2007-07-21 thmz.com |
我的绍兴游记之三:兰亭雅韵 作为历史文化和旅游名城,绍兴拥有很多头衔,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书法之乡”,盖因为中国书法史上赫赫有名的“兰亭”就在绍兴。 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的兰渚山下,从绍兴市中心坐公交车前往大约半个小时。相传句践曾经在那一带种过兰花,汉代又设置有驿亭,所以得名。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邀请谢安、孙绰等41位当时的名流,雅集兰亭,举行传统的曲水流觞活动,进而写下了墨冠古今的《兰亭集序》。从此,亭以书传,兰亭成了古今中外一切习书法者的朝圣之地。 我大学时曾经跟着某同学练过一阵书法,当时把玩最多的法帖之一就是《兰亭集序》,王右军的笔墨风韵实在令我倾心不已,所以这次去绍兴前就想:兰亭绝对不能错过! 实地所见,兰亭的景色确实不错:四下里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真是个清静幽雅的所在,看来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的描写并无夸张。景区入口处,修篁夹道,小径通幽,穿过竹林,一泓鹅池迎面而来,面积不大,一面紧靠土阜,一面渐入绿荫。树荫下的三角形碑亭内,“鹅池”两字,字体雄浑,笔力遒劲。传说王羲之刚写好“鹅”字,忽闻皇上传旨,急忙搁笔迎旨,他的儿子王献之顺手提笔,续写了一个“池”字,一碑两字,父子合壁,成为千古佳话。 从鹅池再往北走大约数十米,就到了当年王羲之他们曲水流觞的地方了:一块略显倾斜的绿地,上植桃柳花卉;绿荫之下,曲水蜿蜒,怪石卧地。一股清泉从土阜后面的鹅池缓缓流来,几经曲折后向小兰亭流去。小溪长约七八十米,呈“之”字形,遥想当年王羲之他们在这条小溪畔饮酒比诗的情形,不禁悠然神往。我们去的那天,兰亭景区的员工也正扮成古人模样,模仿“曲水流觞”的活动:一只只木碗盛满绍兴黄酒,浮在溪水中顺流而下,游人只需喝上一口酒,当众表演一个节目,便可以获得热烈掌声和若干纪念品。有位老兄酒是喝了,纪念品也拿了,节目却想不出,最后逼到不行就吼了一首《吻别》——唱得难听倒还在其次,关键与兰亭的情致氛围全不相关,实在搞笑! 由“曲水流觞”处再往北去,就到了兰亭的最高点——御碑亭了。亭内的御碑重达18吨,正面镌有康熙手书《兰亭集序》全文,背面则刻着乾隆手书《兰亭即事》诗,所以这块御碑也被俗称为“祖孙碑”。《兰亭集序》的摹本我见过不少,只是康熙版的摹本倒是第一次见,感觉就“形似”而言,也算不错了,毕竟康熙只是满人入关后的第二代皇帝,要求不能太高。乾隆的“御诗”当然还是雍容华贵、诗味寡淡的老一套,不妨抄在下面。诗云: 向慕山阴镜里行,清游得胜惬平生。 风华自昔称佳地,觞咏于今纪盛名。 竹重春烟偏澹荡,花迟禊日尚旉荣。 临池留得龙跳法,聚讼千秋不易评。 所谓“聚讼千秋不易评”,是因为我们现在所见的《兰亭集序》全都是后人摹本,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冯承素、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人摹写本,而真迹据说现在还长眠于西安昭陵唐太宗李世民的墓中,所以王羲之本人的《兰亭集序》到底如何惊艳绝伦,包括乾隆在内,我们也都只能想像而已。真不知后世哪一代人能有幸一睹真容。 离开兰亭前,买了一把印有《兰亭集序》全文的折扇,算作此行的纪念物。又夹在一帮小孩子中间,在兰亭的碑林前面手提毛笔照了个相——兰亭挥毫,应该也同“班门弄斧”一般,狂妄到家了吧。呵呵。 ======================================== |
转自:http://bbs.thmz.com/dispbbs_b52_i316491_p38.htm25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