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雪雨访兰亭 |
[游记]雪雨访兰亭 |
2008-05-22 sina.com.cn |
依稀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第一次来时,旅游尚属“奢侈消费”,加上交通不便,路上很费了一些周折。下得长途车来,眼前只有连绵的青山和阡陌,连着问了好几位当地人,都说就在前面不远,来回折腾了一番,就是找不着。最后看到近处一片竹林有些特别,边上还有座看似不像农舍的破屋,上前一问,原来兰亭就在竹林之后,那破房子就是管理兼售票处,门票5分。看到我们仅有两人,还都是学生模样,那中年人大手一挥,就算免了我们的票。 直到今天,兰亭最令我钟情的,还是这入口处的一片竹林。也许经营者也看出了个中玄机,现在的入口周围又另植了不少的竹,但我总觉得没有这一片看着顺眼,这也许就是自然与人工的差异吧。 前几次来,都是夏天或秋天,竹子显得特别的生意盎然,青翠的主干和枝叶,在微风中婆挲摇弋、密密层层,把背后的世界遮了个严严实实。这次来因时值冬末春初,景色有些不同。原本青色的主干和枝叶,都有些泛黄,再加上前晚的雨夹雪,又使黄色中参上了些许白色。由于竹叶明显少了,整个竹林显得有些稀疏,那不很粗但笔直的主干,显得特别修伟和挺拔,很有些挑战雪雨的不羁。看来,生命的力量,不仅在于蓬勃,而且更在于坚韧。 穿过竹林,眼前豁然开朗,不远处的一个池塘,便是相传的书圣养鹅之池了。池旁亭内碑上有“鹅池”二字,“鹅”字秀逸,相传为王羲之所书,“池”字圆润,相传为为其子王献之所书。二字笔法虽略有不同,但放在一起却十分和谐,足见父子间技艺上的默契。 记得第一次来时池里并没有鹅,今天却游弋着一群肥硕的白鹅,其中有一头与众不同,在其他鹅争抢游客的投食之际,它却站在彼岸的一块石头上,一边拍打翅膀,一边引吭高歌,引得游客们纷纷举起了相机,而这位“表演者”在闪光灯的激励下,却愈加显得兴奋,真有点“人来疯”。 由鹅池向右十几步,就到了当年文人们“曲水流觞”的地方。十来米见方的地域内,一条小溪曲曲弯弯地绕来拐去,当年王羲之与一帮“酒友”,就在此旁列坐,将盛有酒的器皿,放于溪水上顺水漂流,漂停到谁面前,谁就饮干酒并吟诗一首,“自娱自乐”的结果,便诞生了《兰亭集》,最后众人力推做东的王羲之作序,书圣乘着酒兴,展帛提毫一挥而就,于是就有了后世瑰宝《兰亭序》,既是上乘文章,又是书法佳作。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c131bc01007xwl.html25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