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望海游记文雅兰亭(社团推荐) |
[游记]望海游记文雅兰亭(社团推荐) |
2008-06-10 rongshuxia.com |
兰亭是我久已向往的地方,虽然我不过时不时地在书法的门外转悠,但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却自小就敬仰不已,时常也拿起毛笔描几下,越描越觉其奥妙无穷,由屋及乌,故对《兰亭集序》的出生地也生出爱慕之心,盼望有一日能到这个地方沾一沾山水之灵气,说不定于书艺的长进或有裨益。当终有机会来到兰亭的时候,心里自然生出激动,而且这激动还掺入惴惴不安的成分了。 参观先人们的故居,心情或多或少是沉重的,而来到依山傍水的兰亭,却是开朗而满腹风雅的。兰亭是想象中的样子么?未来兰亭之前,兰亭的模样已在脑子里或朦胧或清晰:这里应该有山,且山绵延险峻;这里应该有水,且水清澈湍急;这里应该有竹,且竹洒脱挺拔;这里应该有林,且林浓郁茂密。读《兰亭集序》,对这里的景色久而久之便了熟于心。王羲之早已对这里的景色进行了大写意的描绘:“此地有祟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同时这里应该还很静,虽有风吟虫鸣,水声澹澹,但完全是自然生出的和谐韵律。 兰亭位于绍兴城郊西南兰渚山下,相传春秋时越王勾践植兰于此,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亭者停也。”它是供人们休憩、歇脚、遮阳、避雨的有顶无墙的建筑,多用竹、木、砖、石建造在山巅、路边、溪旁,有圆形、方形、三角形、六角形、八角形、扇形等多种形状。“兰亭旧种越王兰,碧浪红香天下传”。这里是中国春兰的发祥地,“勾践种兰渚山”,其兰花奇特繁富,名品纷出,屡获殊荣。而使兰亭名骚乾坤,称誉一千六百多年,却是因为王羲之等风流人物的一次历史性雅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永和修禊”。这位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在此写成绝世佳作《兰亭集序》,而被后人崇为书法圣地。 这是一块集山水之精华的宝地。由于地处绍兴平原、水网地带与丘陵山区的接缘之处,山地景观与水乡风貌得到充分而和谐地体现。这里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浅溪淙淙,幽静雅致。建筑精巧古朴,是不可多得的园林杰作,成为不少都市人躲静探幽的好地方,难怪1600多年前那群文人雅士会看中它。只是现在我看到的早已不是那时的驿亭,而是那以后1000多年的明嘉靖年间重建的,就连亭址都有所变动。不过仍“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就算没有附会那么多的思古之情,也是个绝佳的休闲好去处。 步入书有“兰亭古迹”几个大字的园门,便是修竹夹道的石砌小径,迎面而来的是一片墨绿。这是竹了,心便由此平添了几分静气。沿着掩映在竹林中的曲曲折折的石板路,听鸟虫私语,望前方幽处,墨绿中忽现出一座精致小巧、式样特别的三角形石质建筑——鹅池碑亭。亭中树立着一块大理石磨制的石碑,纤滑光润。此碑系清同治年间立,石头采自东湖。碑上“鹅池”两个赫赫大字,字体奇伟,铁划银钩,笔势雄浑苍劲,相传为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合写,称“父子碑”。据传,王羲之正在写“鹅池”二字时,刚写好“鹅”字,就听到接圣旨的呼声,身居当地右军将军的王羲之当然不敢怠慢,立即搁笔接旨。其时正在父亲身边观看的王献之,忍不住提笔续写了一个“池”字。细观之,鹅池碑的“鹅”字相对苗条,“池”字比较敦实,风格略有差别而各显长处。一碑二字,一肥一瘦,父子同书,珠联壁合,相得益彰,成为千古佳话,此碑因此也身价百倍。鹅池碑亭旁一泓碧水映天,池虽小,但假山、绿荷、白鹅、浮萍,亦组成了一方别样的世界。在此飞檐水影间,我左手轻抚圣贤手迹,右手拿一把书写着《兰亭集序》全文的绛色折扇,让朋友为我拍下了张足以快慰平生的照片。 跨过鹅池上的三曲桥,步入卵石铺成的竹荫小径,迎面是康熙御书的“兰亭”碑亭,又称小兰亭。碑亭始建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呈四方形,背面临水,砖石结构,为单檐歇山顶建筑,似一魏晋名士的冠帽,又似一展翅欲飞的鹏鸟,点化着来自络绎不绝的人们,显得古朴典雅,甚是绝妙。亭中碑刻“兰亭”二字,为康熙御书,在文革期间被砸成四块,1980年恢复时,无论如何找不回两字之间的一小块碑石,因此虽然已经精工相接,但碑面中间仍有断痕,“兰”字缺尾,“亭”字缺头,虽为残碑,但其字体仍骨肉丰满,古意盎然。旅游者也总是喜欢以自己的想象在缺陷处用手指去弥补摩画,时间久了,“兰亭”二字中间的残缺部分似乎隐约重现,兰亭碑也就被人们戏称成了“君民碑”。小兰亭四周竹木葱郁,绿翠欲滴。西侧“乐池”池面十亩多,临池有“俯仰亭”。 |
转自:http://article.rongshuxia.com/viewart.rs?aid=438189231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