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站 平阳寺探秘,会稽湖亲水——平水镇 平水镇为千年古镇,相传大禹时洪水溢至茶亭弄口,故取此名,唐代有平水草市,宋时为会稽县五镇之一。她位于距绍兴市区12公里,全镇面积173.2平方公里,人口5.4万人,是绍兴南部山区重镇。盛产茶叶,以平水珠茶著名。镇内自然人文景观众多,有青龙山、日铸岭等秀峰,有风景秀丽的若耶溪,有碍云门寺、平阳寺、若耶大冢等文物古迹,有陈伯平、刘大白、孙越崎等人文故居,非常值得一游。 建议游览线路:共有两条,其1:刻石山风景区—> 绿林竹海—> 秦望探胜—> 云门古刹—> 陈伯平故居其2:平阳寺—> 会稽山天池 特产:平水珠茶、同康竹笋、竹园鸡。 1、会稽山天池 会稽山天池(平水江水库),平水江水库位于绍兴县平江镇境内。控制若耶溪流域面积70平方公里,始建于1958年,完工于1964年。湖周群山环抱,湖上碧波荡漾,波光岚景,宛然天池。湖滨浅水游鱼可数,湖岸沙滩可为天然浴场。水库有三座形状优美,大小各异的小岛,自南到北曰湖心岛、狗头岛和蛤蟆岛。水库西部又有文将军山、武将军山、虾公山互为鼎立,与东部三岛遥相呼应,融湖光山色于一体。平水江水库是会稽山风景旅游区的中心。平阳寺在其东,云门寺在其西,秦望山、云门山、化鹿山环湖而立。开发开江水库的旅游业有着极为广阔的前景,现已建有度假村。 交通:乘坐106 路即可到达。 2、云门古刹 云门寺距绍兴城南15公里,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刹。历代有不少文人学者和佛门高僧来此寄寓或游历,是一处集宗教、文化、游赏于一体的古代文化胜地。 从绍兴乘车沿绍甘公路往南,不到半小时便到达一处名叫寺前村的小村落。村前蜿蜒而过的便是那条早已为人们所熟知、充满诗情的若耶溪。声名显赫的云门寺,就隐藏在这村子的背后。 云门寺座落在一个狭长的山谷里。从谷口往里走,迎面就看见雄伟挺拔的秦望山,两边青山环抱,绿树成荫。沿着谷中纵横交错的阡陌往里走,大约两里来路,便到了谷底。首先,看到一座山亭,这亭子原有一方题额,为“云门山”。亭中立着两尊铁佛,虽已残缺,但铸造得颇见功夫。据说是村民们近年从山谷溪流中捞起来的,看样子是颇有些年代了。穿过山亭,便见一座斑驳的小石桥横亘于溪流之上,透过爬满青藤的桥面,在桥额上依稀可以辨认出“五云桥”三字,告示云门寺到了。据古籍记载,云门寺原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的住宅,有一年,屋顶忽然出现五彩祥云,于是皇帝便下诏改建为寺,称“云门寺”。云门寺因年代久远早已倾圯,现在的小庙是近年来由附近的村民在旧基地上重建的,其中的石柱和有些构件还是原物。在旁边残留下来的一排厢房里,还竖着一块弥足珍贵的石碑,题名为《募修云门寺疏》碑,是由明代文学家王思任撰稿、著名书法家董其昌书写的,这是古代云门寺的确证。在寺的背后,有一汪清泉,传说是王献之的“洗砚池”,澄澈的池水,好像历史老人的眼睛,闪烁着诡秘的神色。寺的周围,还散落着不少废弃的屋基,这都是古代寺庙的遗址。 原建云门寺规模十分宏大,从府志记载和所绘地图看,谷口有“云门古刹”、“卓立云门”等数道石牌坊,道旁有著名的“辨才塔”、“丽句亭”。辨才塔为唐太宗赐建,丽句亭亭内留有历代诗人留下的赞美云门的诗章。云门寺共五进:山门、韦驮殿、大雄宝殿、法堂、禅堂。主寺之外,还有“看经院”、“芍师院(忏堂)”和“广福院”等副寺。后来这些副寺也都独立成寺,分别称显圣寺、雍熙寺和寿圣寺。其实附近的寺庵还很多,“云门”只是一个总称。据陆游《云门寿圣院记》称:“云门寺自晋唐以来名天下。父老言昔盛时,缭山并溪,楼塔重覆,依岩跨壑,金碧飞踊……游观者累日乃遍,往往迷不得出”,足见当年的盛况。 云门寺还是我国文化史上几个为人们传诵不绝的故事的发生地。如:智永和尚苦练书法终于成名的“退笔冢”与“铁门槛”就在此;唐太宗派监察御史萧翼,从辨才和尚手中骗取《兰亭序》真迹之事也发生在此。近来,经过考查,陆游年轻时曾在此读书的“云门草堂”遗址,也已找到。 交通:乘坐106到青山(现若耶村)三叉路口,然后往西南方向行进到达平江村识步即可到达。注意:这边没有公交,建议打车入内。 3、秦望探胜 秦望山在绍兴东南约20公里处,据“舆地广记”记载:“秦望山在州城正南,为众峰之极,始皇登之,以望东海”,故名。《水经注》记述“秦始皇登会稽山,刻石纪功尚在山侧”。这山即秦望山。海拔500余米,周围丘陵起伏,多条河溪发源于此。 绍兴民谣有“香炉总算高,不及秦望一层腰”,足可说明秦望的雄伟。而要真正品味秦望雄姿,只能亲临攀登。 秦望山西南山麓有石级,可循级而上。穿过山道旁错落的山村,山道狭长,蜿蜒曲折,石级只稀稀拉拉地横在山道上,屈指可数。山村尽头,右侧有一水库,规模不大,而“小飞瀑”随处可见,山道两旁,则苍松翠竹,潇洒摇曵。及至石级连绵不断地出现时,就会无暇欣赏道旁景色,必须攒一把力,一级一级地向上攀登,八百余级,要想一鼓作气登顶,确非易事,到后来,步履会渐趋艰难。不过,空气的清新,会给攀登者以清醒的头脑,懂得攀登秦望是有苦亦有乐,滋味还是不错的。 走完石级,是崇福侯庙前的过廊。崇福侯庙已倾圮,但当年风貌犹依稀可辨:庙分两层,前为三开间正殿,中隔天井,登数级石阶至后殿,亦三开间,左右有庑廊、偏室,是僧侣栖息的禅房和生活用屋。查《越中杂识》中有崇福侯的记载:唐初越州总管庞玉,从太宗力战有功,出任越州,威望甚著,惠泽在民。及卒,邦人怀之,祀为城隍神。后梁开平中,吴越武肃王钱镠上其事,封崇福侯。南宋时,加封昭祜公,进忠应王。崇福侯即绍兴府城隍神,立庙于秦望山腰必有缘故,只是无碑文可考。 登秦望山,到此仅只“攀”的开始。要上山巅,一无石阶,二无山道,而要在比人还高的柴蓬茅草丛中找出一条鸟道来。山即崎岖陡峭,路也高低莫测,而且高山上即使晴天也会有雾岚,除要披荆斩棘外,还要淋露沐雾,艰难前途可以想见。这鸟道时断时续,有时依傍悬崖峭壁,有时又会碰到陡坡如滑梯,人无立足之处,得赖双手攀住树干草根,一步一步地爬拉而上,钻在比人还高的草木丛中,如入迷宫,一脚踏下去,是窖、是坑、是石、是土、是树根、是枯草败叶,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只能踏到哪里算里,听其自然。偶尔钻出密丛,得一方寸天地,迎面凉风袭来,沁人心肺。此等情趣,非亲历其境者是享受不到的。 登上秦望顶约需二小时。峰顶方不过十余步,怪石嶙峋,春日杜鹃遍地,这就是“越中杜鹃首推天衣”,以色白如玉,花缨如簇而著名的“天衣杜鹃”。“会稽刻石”相传在此,而《越中杂识》中是这样说的: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东巡会稽,刻石纪功,丞相李斯书之,取钱塘岑石刻文,石长丈四尺,广六尺,立于越东山上。文以三句一韵,字四寸,画如小指,是小篆字。南梁时,竟陵王萧子良守会稽,率僚属登山见碑,众误以四句一韵读之不竟,而使主簿范云读之乃竟,王以是器重范。此碑在梁代尚在,文也无恙。 南宋绍兴以前,字虽泐而石犹如故。而今存绍兴文管会的是元至正初,绍兴路推官申屠?以家藏旧本摹勒于府学稽古阁者,原刻石已佚。如果哪一年有攀登秦望者重新发现这块2000多年前的名碑,恐怕将会引起海内外的巨大轰动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