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湖越台名士乡 ---2007春节之绍兴 07年的春节是回不了家了。虽然前两年春节也没有回家过,但05年是老妈陪我在淀山湖过,06年我 在大年初三的时候跑回了家,总还是和家人在一起。今年决定春节去绍兴旅游!以此来填补不能和家人 团聚的空虚。 关于绍兴,清末文人杨晨先生有《湖墅》一诗: 扁舟散发欲何之, 早向烟波理钓丝。 一曲鉴湖双浆卧, 四明狂客几人知。 毛泽东主席也有一首《七绝》热情赞颂绍兴的志士仁人: 鉴湖越台名士乡, 忧忡为国痛断肠。 剑南歌接秋风吟, 一例氤氲入诗囊。 我与同事提前一周做好了出游准备。根据网上驴友们的一些建议以及看了些游记,心中对绍兴还是 颇为憧憬的。大年初一早早地起床,早早地赶往淀山湖汽车站。途中想到如果车站初一不出车怎么办? 我和同事薄纯霞郁闷了一阵,已经做好初二再出发的打算,却见车站里一辆熟悉的公交车稳稳地停着, 正是从淀东到青浦的车!真是喜出望外,老天爷还真是给我们面子啊。 又从青清赶到上海火车站时,我们要乘坐的列车只剩半个小时就要开了,偏偏在这个时候买不到票 (要是提前订好票就好了,不仅可以省下一笔 money,还可以省很多时间呢)。天无绝人之路,铁路走 不了还有走公路的选择,于是乎我们花了双倍的米米坐上了去绍兴的快巴。 下午近三点我们到达了绍兴,开始了一天半的绍兴文化之旅。 刚下汽车,一帮戴着毡帽拉三轮车的车夫蜂拥而至,向我们推荐坐三轮游古镇。我们用很有礼貌的 微笑拒绝后,还是忍不住多看了几眼他们头上的毡帽,于是乎立即又有一两个善于察言观色的车夫再次 开始了热情的游说。绍兴人的热情让我们对这次旅行期望值增高了不少。坐公交车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难 题,在等车的地方很长时间都没有出现我们需要的车次,便很礼貌的问了一个貌似学生的小姑娘: “请问21路车在这儿停吗?” “看站牌,上面有就有,没有就没有!” 小姑娘的回答又让我们对绍兴人的印象大打折扣,原来他们的热情都是有商业目的的啊……再打量 打量眼前这位小姑娘,想到小时候老师教导我们,外表不美没关系心灵美才最重要,她就可怜了,哪样 都没有! 鲁迅故里在鲁镇,这是一条不长的老街,三味书屋、鲁迅故居、鲁迅纪念馆都集中在这条街上。由 于时间关系,我们只是略微浏览了一下,准备第二天才好好参观。街上弥漫着一股臭味,网友推荐的绍 兴臭豆腐不可不尝,街上也有很多有人在品尝,于是兴致勃勃地买了两串。估计那些评论绍兴臭豆腐好 吃的网友们都是没有尝过湖南臭豆腐的,绍兴臭豆腐颜色大小跟油豆腐一样,味道却不怎么样。真想念 家乡臭豆腐,闻起来臭,吃着又香又辣。 沿着鲁镇有条小河,河虽窄却也挤满了乌篷船,船上是戴着毡帽的船夫。关于乌篷船,在歌里听到 过,电视里也见到过,八百年前,陆游曾经用“轻舟八心,低蓬三扇,占断萍州烟雨。”的诗句来描写 乌蓬船,如今真真实实的看到了,怎么竟是如此袖珍呢? 老街上有很多特产店,卖黄酒、女儿红、霉干菜等等,店名也很响亮,要么有花雕、太雕等知名品 牌字样,要么就与鲁迅先生的文章挂钩,如咸亨、三味之类的。绍兴花雕酒的取名很有意思,花雕酒其 实就是黄酒,把黄酒装在雕着花的酒瓶里所以叫花雕酒。绍兴的黄酒很有名,有“天下黄酒源绍兴”之 说。女儿红听起就很温馨了,以前生了女儿的家庭都要在女儿出生的那一年开始酿酒,直到女儿出嫁才 把酿了十几年的酒拿出来当陪嫁,所以叫女儿红。由于体力有限,不便携带太多,所以我在特色店里只 挑了一小瓶六年醇的黄酒作为纪念品。 走出鲁镇没多远就看到了咸亨酒店,店门前还有孔乙己大叔靠着柜台吃茴香豆的雕像呢。“咸亨” 二字出于《易经。坤卦》,意为事事亨通。鲁迅先生的《孔乙己》让咸亨酒店出了名,冲着它的名气我 们特地在这个老店里点了孔大叔最爱吃的茴香豆还有绍兴人引以为自豪的霉干菜。把茴香豆叫水煮蚕豆 也许会更贴切点,由于我们都不喝酒,所以我们在尝了几粒之后便对茴香豆这种下酒菜失去兴趣。霉干 菜焖肉这道菜原本味道还过得去(稍有油腻我们也能接受),但发现里面有根干枯了的头发丝之后再也 提不起任何胃口。在这顿不是很愉快的晚餐中唯一的兴奋点就是我看了贴在墙上“三月六日孔乙己欠十 九钱”的标牌。这位孔大叔也真够背,就欠这么些钱,这张欠条为"全天下所知"不说,自己落魄吃茴香 豆都成为咸亨酒店的永久代言! 大年初一傍晚在绍兴街头散步,除了商店门都关着,路上来来往往的人和城市上空的烟花让我们觉 得并不冷清。我们并没有感觉到绍兴作为古镇的"古老",就是街旁偶尔一两个木建筑上标着“古越”字 样会有点古老的感觉,总体来说现代气息较浓,也许是处于市中心的缘故吧。 一路上我们都在为第二天的行程——与鲁迅幼时有关的景点做功课,把曾经学过的鲁迅的文章想了 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少年闰土》、《论雷锋塔的倒掉》、《孔乙己》、《阿Q正传》、《 祥林嫂》。 总算到了第二天。首先去的便是鲁迅故居。周家在鲁镇上算是富裕的,在鲁迅父亲的年代,家境开 始衰落,把新台门及百草园卖给邻居朱家。朱家认为周家由兴盛转为衰落是房子有晦气,按照绍兴的习 俗去除房子的晦气要挖地三尺,可是在刚刚快完工时朱家也因经商失败破产了。 绍兴的厨房很有特色,厨房里有大小两个灶,小灶起辅助作用。据说现在的“开小灶”的说法就是 源自于绍兴的厨房。 百草园就是周家的菜园,一条长长的泥巴矮墙是童年的鲁迅捉蟋蟀、拔何首乌的地方。而《从百草 园到三味书屋》中提到的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碧绿的菜哇,光滑的石井栏都如实呈现在眼前。 可以想象鲁迅先生的童年过得很充实!如今的菜哇还是碧绿碧绿的,种得最多的便是芥菜——加工后就 是霉干菜了。 鲁迅纪念馆在这条老街上是最现代的,只有外面的大门和鲁镇上其他建筑保持一致。一进纪念馆大 厅就可以看到墙上“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几个大字,毫不夸张地说,这两句诗影响了整 整三代人。纪念馆有两层,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鲁迅的家庭情况,家道中落让少年鲁迅明白很 多事理。第二部分展示的是他外出求学以及回国讲学、为唤起国人的麻木意识所作的努力。馆内所提供 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让我们回忆起了快要淡忘掉的课文,比如刘和珍的照片让我们记起了《纪念刘和珍君 》;他和藤野严九郎的蜡像让我们想起了《藤野先生》。第三部分是鲁迅去世后各个出版社出版的《鲁 迅全集》的呈列以及当时一些重要人士的题词。 三味书屋比想象中的要小,一个厅里中间摆的方桌,应该是给先生讲学用的,两边分别摆着两张给 学生用的小书桌,鲁迅用过得那张还特别的标识了出来。“三味书屋”原来叫做“三余书屋”,“三余 ”源自于“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后由鲁迅的老师寿镜吾改名为三味书屋,取 义“读经味如稻粮,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味书屋是当时最严的私塾,据说鲁迅儿 时进这个私塾是非常不情愿的。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他曾经描写过在泥墙根挖何首乌的事情: “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 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他便认为也许是挖多了何首乌,触怒了仙人于是遭到了惩 罚。哈,想不到看上去很严肃的鲁迅儿时的想法也这么也可爱! 由于我们买的是鲁迅故里、大禹陵和兰亭三个景点的联票,所以在坐旅游专线车的时候凭票是免费 的。这一点我认为绍兴的旅游部门采取的办法很合理也很值得其他地方借鉴,同时为“背包族”省了不 少麻烦。 大禹陵位于会稽山风景区,是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地方。会稽山原本叫茅山,大禹治水成功 后在茅山会集各治水功臣论功行赏,才改名会稽山。到了大禹陵景区的大门,有专门的电瓶车把游客送 到神道前。和所有神道一样,大禹的神道两旁也是青青的的松柏,和各种不同动物(如熊、鹿、马、龟 等等)的石像,这些动物都是在大禹治水时帮过忙,有的移山,有的挑石。上神道时只能从两侧走进去 ,因为中间有个很粗的管状物——龙杠——横着。拜祭陵寝要走神道必须步行,所以特设龙杠、拴马桩 示意文官在此下轿,武官在此下马。 老远就可以看到山顶上的大禹拿着治水用的工具的铜像,要看清楚他还非爬山不可。很久没有爬过 山了,心里已经开始痒痒。大禹像所在的这个山峰不算高,有1000余级人造台阶,对于很久没有爬山的 我来讲刚刚好,上了山顶也没有精疲力尽。大禹的铜像高21米,人站上铜像台只能及他脚部。从山顶上 眺望,绍兴城尽收眼底。黑瓦白墙、红瓦白墙的房子建得错落有致,公路和河道穿插而过,眼前的绍兴 古城可比近距离接触时美多了。 上山之前我们把禹祠禹庙看了一遍,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禹祠禹庙内都有大禹像,可是每个都不一 样。禹祠内的大禹像“穿”的是普通的百姓装——布衣草帽,手中拿着治水用的工具(不知道可不可以 称为铁锹),很亲和。禹庙内的大禹像“穿”的则是帝王的服装,让人敬畏。提起大禹,参观的人们都 带着种感激的语气,如果没有大禹治水就不会有现在五谷丰登的幸福生活。 兰亭是我们的最后一站。在没有到达目的地之前,想象中的兰亭是一座很漂亮的亭子,旁边有王羲 之练字的池子。进去之后才知道,原来兰亭的由来并不是以亭子命名,而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越王勾践在 此栽种了兰花,而这一代又曾经建过亭子,所以取名兰亭。鹅池是兰亭景区中驻足的人较多的地方,池 中有五六只大白鹅开心的游着,对面岸上还有几只悠然自得的望着我们。王羲之是很喜欢鹅的,因为鹅 的体型和他名字中的"之"字很象,看着这些鹅他就会有很多灵感。“曲水流觞”是另一个人多的地方, 一条小小河,上面漂着装满酒的特制器皿,它可以在水面上平稳的漂着,如果有谁接到了这个酒杯就要 现场作诗。《兰亭序集》就是王羲之在这种情况下即兴写出来的。一位游客想尝尝酒水,截住了漂在小 河上的酒杯,没想到穿着古装的工作人员马上要求他即兴作首诗,或者背诵一首也行,说这是曲水流觞 的规矩。那位游客愣了一下,没有即兴作诗也没有背诵,只是感情丰富的赞扬了一句“这酒的味道还真 不错啊!”关于《兰亭序集》,康熙和乾隆都曾为此立过碑,此碑被后人称为祖孙碑。乾隆作了一首七 言律诗,康熙则是把《兰亭序》用自己的风格写了一遍,对此还有不少争论呢。例如康熙的“一”写得 太呆板,没有变化,而《兰亭序》里“一”字又很多,所以康熙的大作全篇被“一”字视觉上划分成了 很多段落。多数人认为这是一大败笔。 祖孙碑的对面赫赫立着个"太"字。这便是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的字。王献之练字用完了三缸水, 认为已经可以和父亲的字媲美了。于是便写了个“大”字,王羲之看了之后觉得此字在结构上不平衡, 于是为“大”字加了一点,变成“太”字。王献之的母亲看到这个字,感慨了一句“吾儿练尽三缸水, 唯有一点象羲之”。王献之听后觉得很惭愧,戒除了骄傲,继续努力练习,后来和父亲一样也成了书法 家,并且和王羲之一起被称为“二王”。 走出兰亭景区,我们一天的行程结束。赶上了倒数第二趟旅游班车,下午五点多回到旅馆已经累趴 了,晚上也提不起任何逛街的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