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9月推荐文章:绍兴随记之二 |
[游记]9月推荐文章:绍兴随记之二 |
2008-06-27 sina.com.cn |
作者:白水半杯 http://blog.sina.com.cn/m/FAN6636 http://blog.sina.com.cn/u/4a649c43010005pl 三 坐在人力三轮车上,沿着铺着青石板的小巷,边走边品味着绍兴的气息,慢慢到了又是河又是巷的水边。 来绍兴之前,我已知道这里是典型的江南水乡,素有桥都水城之称。乘汽车进入绍兴郊区时,曾远远看到这里河湖纵横,舟船穿梭,山影、树木、田野、村落、堤岸,甚至远处城市的楼群,好像都飘浮在水中。暗想这里果然不愧是水乡泽国。然而当我站在水巷岸边等候乌篷船时,才明白所谓水乡的真正含义。 绍兴老城区的民舍,大多沿河而筑,房子连起来成了堤岸,河道被取直成了巷道,房和河便构成了水巷。因此这水巷实际上已巧妙地成了道路,完全不似平常意义上的河了。我所看到的水巷不宽,有五、六米的样子。水巷上每隔一、两百米便有一座石桥,将两岸连接起来, 石桥有点像城市道路交汇的十字路口。不过这路口是水路和旱路交汇,又有点类似今天的立交桥了。水巷里船不多,更很难看到人。问带我来的三轮车夫,才知道原来民居一般正门靠街巷,后门连水巷。过去交通工具一般用船,洗衣、淘米也一般在河里,所以水巷通常很热闹。如今交通工具多样了,有摩托、汽车,船便用得少了;家里又都有自来水,只要不停电,洗衣、淘菜也不用再到河里,所以水巷自然不似过去那般热闹。但仔细看去,家家户户都有石阶从后门伸到水巷里,依稀透出水巷繁忙时的印痕。“上船啊!”一声招呼。我眼睛一亮,原来是船来了。乌篷船原来如此的小巧,长不过三米的样子,而宽度只能坐一个人,给人以窄长的感觉;船两端是漆成黑色的高不过两尺的篾篷,一般人坐在里面都会碰头,所以只能躺着。像我这样的大个子,即便躺在里面也会感到局促,所以只能坐在船的中间。这和我老家的船大不一样。老家的船不论是渡人的或是不渡人的,都是挺着大肚子的那种,远没有乌篷船这般精巧。 船在水巷中轻快地划动,泛过倒映在水中的参差有致的民居,也偶尔晃荡出倚在窗口的少女的倩影。没有车辆发出的噪音和城市惯有的喧闹,有的只是宁静和安祥。当船划过一个个窗口时,能听到屋内主人的说笑轻溅水中。那一级级伸到水中的台阶和一座座写满岁月苍桑的 拱形小桥,似乎在引诱我探询一个个遥远而美丽的故事,也似乎想把我带进过去完全没有体验过的梦里。小桥依柳,屋绕碧水;舟剪鸟影,浆拨白云。让人陶醉,疑是在梦里了。有同样的乌篷船从对面过来,两船相遇时,船主人大声地打着招呼,坐船的游人无论男女,也都相视一笑,仿佛是相熟的游伴,有同样的心境和感受了。 当相遇的乌篷船轻快地远去时,我忽然明白了乌篷船只所以小巧玲珑的道理,它实在是透出了绍兴人的精明和才智。船体窄长呈流线型,不仅划起来轻巧省力,而且便于在水巷里会船和停靠;江南多雨,所以船前后有篾篷,外出时可以避雨或放置怕水的物品。作为家用的交 通工具,这设计的确是匠心独运的。 坐乌篷船,也许是对绍兴民俗和江南文化的一种触摸。 正在这时,我的手机响了。原来是导游小张打来的。她兴奋地说我的提箱终于找到了,不过必须我亲自到出租汽车公司去取。“你快点去取呀!啊!” 听得出小张在电话里气喘吁吁,好听的声音有点发颤。我连忙向小张道谢。但此时我不忍心下乌篷船,因为下午的太阳正接近飞来山巅应天塔的塔尖了,树、山、塔都被抹上一层美丽的跳动的亮色。近处,在渐柔的阳光里,一群鸽子从一座房屋的阁楼上飞起,在水巷上空悠闲地飞翔。几个刚放学的漂亮女孩,正站在石拱桥上向鸽子招手,一个穿粉红裙子的女孩子还高兴地笑着,踮着脚尖将手中的食物抛向鸽群!而桥下,又一只乌篷船在浆的曼歌中轻快地划过来。 四 到绍兴不能不到鲁迅故居,虽然已经知道鲁迅故居正在修缮,没有对外开放,但还是忍不住去看。 早上爬起来,匆匆洗把脸,就在路人的指点下向鲁迅故居寻过去。到了后才知道,我们住的宾馆离鲁迅故居的确很近,不过百多米距离。不过由于故居正在修缮,大门被工程人员用木板堵住了。幸亏木板中间有一个能过人的缝隙,我们轻易地便钻了过去。 进去后发现,里面地方很大,在一条长约数百米的街道两旁,座落着刚经过整修的古建筑群。街道东入口处有一棵大榕树,树旁是很有气势的大门。由于去的时候是早上,纪念馆又没有正式开放,所以街道上只有几个老者,看似晨练的样子。 这条街道现在叫鲁迅中路,原来叫都昌坊口,。也许是来得太不是时候,街道上不仅冷清,且还有工地的感觉,只好尽力去寻找一代文豪在岁月中留下的痕迹。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甚至鲁迅故居的桂花树等都在,虽进行了整修,但看出修缮者极力保持其原貌,可 惜各种文物清理一空,室内徒有四壁,偶有尚未拆除的脚手架。不禁大失所望。 离开鲁迅故居,又顺着老都昌坊口往北走,是一个很窄的街道,两旁都是低矮而略显破旧的老式民居,显然这是一个保护着的区域。快到尽头时,见一栋建筑,虽只有一间亭子大小的门面,木门已不见了油漆光泽,但屋顶飞檐重彩,完全不同于刚看到的民居。门上方有木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f349d9010005ne.html44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