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游普陀山

[游记]游普陀山

2008-05-22    day95.com

您的位置:广州博客 >> 资讯 >> 职场人生 >> 查看资讯

上一篇 | 下一篇

海天佛国牵思绪 --游普陀山

发布: 2006-11-25 09:40 |
作者: 木木牛牛 |
来源:
|
查看: 0次

谈起佛教,就让人想起普陀山。
普陀山与五台山、峨嵋山、九华山统称为佛教四大名山。
相传唐朝咸通四年(863年),日本僧人慧萼从五台山奉引观世音像回国,途经普陀山海面时触礁受阻,僧人疑是观世音不肯离去,便于潮音洞登岸,留佛像于民宅中供奉,后建“不肯去观音院”,成为普陀佛教开山之起始。就是现在的紫竹院,现在此寺门旁还有一副对联:“化扶桑留步满海波涛涌白莲,度龙王让地遍山石头开紫竹”。这个美妙的传说,暗示了普陀山是一大宝山福地。引起不少文人雅士感叹不已。康有为《题不肯去观音院》有诗云:“观音过此不肯去,海上神山涌普陀”;丰子恺也曾引用他人诗句在文中:“借问观世音,因何不肯去?为渡大中华,有缘来此地。”
普陀山梵语音译作“普陀洛迦”,或“补陀洛迦”、“普陀罗伽”等,汉语意为“美丽的小白华(花)”,故有白华山之称。相传西汉末年,南昌尉梅福曾到此山居洞炼丹,故唐宋以前,普陀山也称“梅山”。
那三大名山都深在大陆,只有普陀山四面环海。你只有到了普陀山,才能真正领悟什么是“海天佛国”。这座南北长6.7公里、东西宽4.3公里、面积不到13平方公里的小岛,只不过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弟弟”。说它是一座名山,不如说是一座名岛,它的主峰——佛顶山也不过291米。普陀山四面环海,风光旖旎,幽幻独特,被誉为“第一人间清净地”。山石林木、寺塔崖刻、梵音涛声,皆充满佛国神秘色彩。岛上树木丰茂,古樟遍野,鸟语花香,素有“海岛植物园”之称。岛四周金沙绵亘、白浪环绕,渔帆竞发,青峰翠峦,银涛金沙环绕着大批古刹精寺,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画卷。可是在这里闻名于世的不是自然风景,这里的山山水水被抹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以至于许多美丽的风景也被袅袅香火荡涤得没有了声名。“山到尽头皆是寺,路逢绝处又遇僧”,普陀山作为佛教胜地,最盛时有82座寺庵,128处茅篷,僧尼达4000余人。
在普陀山给我的印象不仅是庙宇鳞次栉比,香火如云似烟,还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就是这里的保安人员、洗头按摩店特别少,而上下秩序井然。绝大多数人都怀着一颗朝圣之心,虔诚地参拜,或祈求,或还愿,或赎罪。虽然不是信徒,也不敢狂妄。自主或不自主地在这佛国之中,循规蹈矩。这不能不说这就是宗教的力量和威严所在。难怪乎,“明修长城清修庙”,要保一方平安关键不在于军队和警察的多少,而在于“统治”人心。在路头偶然可见“讲文明礼貌,树佛国新风”的标语牌。只有那些小商贩,借着菩萨的圣颜,麻木而狡猾地赚着信徒们的银子和虔诚。
漫步在“黄如金屑软如苔”千步沙海滩,望着茫茫一色海天,回首一座座森严而神秘的寺庙,思维也像脱缰的野马一样,自由驰骋……
宗教,曾在文革时期斥责为“封建迷信”。这是一种武断而没有文化的行为。宗教的力量是巨大的,无论是在发达的国家,还是落后的部落;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只要有人生存的地方就有宗教的存在。两千多年来,各种宗教各自传经布道,营造着自己的精神王国,渐渐形成了各自相对独立的世界。这个世界也是生存在天、地、人之间的第四世界。多数宗教之所以能够生存和发展,是因为它自身有它合理的文化作依附,也有着自己一整套哲学、审美的系统理论。基督的“原罪说”,佛教的“因果论”,其宗旨都是教人“从善”。
人是漂浮在世界海洋中的一粟,没有一种精神作为牵引,像只无头之蝇,是一颗危险的子弹。从善可能为善,从恶必然为恶。捣毁一尊泥菩萨塑像容易,重塑一种精神可就难了。有人问佛:我的前世是好人还是坏人?佛说:你的今世就是前世的果;这人再问:我的后世会如何?佛说:你的今世就是后世的因!意思很明白:如果你今生得到好运,是因为你前世积德行善所至;如果遭到厄运,那是前世作恶多端所为。为了后世的好运,今生必须做好人好事。可见,佛教中正是有这许多“善论”,才被国家、政府、民众所认可、接受。与政府所提倡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公仆说、互帮互助“文明礼貌说”,有殊途同归之妙。宗教并不是远离红尘的学问,而是紧密扣紧凡人俗世的哲学。它的传播,不是靠强硬的手段,靠的是缜密逻辑的吸引和征服。这就是许多学识渊博的科学家也成为虔诚的基督徒的原因。“原罪说”就是要求人们在今生要不断行善而赎罪,“感恩情怀”也是当今许多人所缺乏的。
普陀山的烟火还是每天旺盛。哪怕是寒风瑟瑟的冬季,旅游的人群还是络绎不绝。这不是普陀山的风景优美,而是源自它的文化。文化不是附着在风景区的外在装饰,而是内在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许多投资巨大、外表装饰奢华的旅游景点,事实常常与投资者的愿违,比如,江苏有两个地方都有“梁山柏、祝英台”的故里,可光临者甚少。梁祝姻缘本来就是子虚乌有,可后人却要引经据典为其正名。由此我也想到了我的家乡,在投巨资“人造”文化的同时,不惜拆毁前辈遗留下来的文化。发现一小片古陶瓷生产区时大肆宣扬;拆毁上世纪50—70年代的圆包窑、隧道窑场时却半点无怜悯之心。好像这不是历史而是一桩桩耻辱似的。我想,当拆完后,人们又想起这段辉煌时,是不是又要花巨资“人造”近、现代陶瓷作坊呢?那一条条举世无双、不可再生资源垒造而成的窑砖头里弄,也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无情地拆毁!一块块窑砖,可以敲打出声声清脆的音符,吟哦出昨天的悲壮。废物利用是今人所倡导的行为,可我们的祖先早就深谙此理,这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报告中完全可以写下浓墨重彩的一个章节!世界文化遗产看中的是其中的含“金”量而不是含“美元”量,可贵的是它的不可再生。
历史是一条连续的血脉,而不是一个个肢解的片段。像普陀山以及所有名山大川有今天的辉煌,与它所处的人文环境有关联。其中有一个相同之处就是傍依经济、文化发达的城市。
普陀山所傍依的是宁波,唐时即称明州,公元618年起就是著名的国际贸易港,舟楫之发展,为普陀山成为佛教胜地提供了客观条件和人气旺盛的基础。其他名山也是这样,五台山西南有忻州、太原府;峨嵋山近乐山、成都府;九华山在安庆府与徽州府之间。五岳也是如此:泰山在济南府与曲阜之间、嵩山在洛阳与开封之间、华山近咸阳、恒山近大同……经济是基础,而宗教人士和文人墨客则是为这些山水赋予了灵性的翅膀,千百年来,积沙成塔,点点滴滴,便有了今天的名成功就。所以就有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古训。没有人气,西部那么多高山大川都不如这些声名显赫的小丘小沟。在交通欠发达—甚至是没有交通的的过去,假如有高僧修庙在这里,也无人可以问津,无人供奉烟火。别说菩萨会觉得冷清,僧人也会饿死。更别谈有附庸风雅的文人墨客相聚于此—高吟“一览众山小”了。武陵源—张家界的景色比衡山俊秀得多,由于处在落后的湘西,不如处于闹市旁边、又近长沙的南岳衡山声誉鹊起。像今天才发现的九寨沟、三江之源等自然景观,都没有文化的附着。这也应验了古人所说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宗教再清高,也是人所为之,也是食着人间的烟火。天地之灵还是人。普陀山,你不过是一座人造的神山。

转自:http://blog.day95.com/?viewnews-56271339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