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齐隆昌元年(494),东阳郡太守、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沈约建造了八咏楼。八咏楼曾经两易其名,两度被毁,多次重建整修。初名玄畅楼,后因避皇帝讳改为元畅楼,唐代李白等文人根据沈约的《登元畅楼》及《八咏》诗,把它更名为八咏楼。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扩建,将沈约的八咏诗勒于石碑。元皇庆年间(1312~1313)楼毁于火,碑亦不存。明洪武五年(1372)重造宝婪观,八咏楼废址建玉皇阁,后玉皇阁毁。万历年间(1573~1620)重建八咏楼。现存八咏楼为清嘉庆年间(1796~1820)重建,1984年大修,1994年在它诞辰1500年之际对外开放。 精雕传说 凝炼文化 八咏楼位于金华市区东南隅,坐北朝南,面临婺江,楼高数丈,屹立于石砌台基上,有石级百余。现存建筑共四进,第一进为主体建筑,重檐楼阁,歇山屋顶,翼角起翘。屋顶有4个龙头鱼身的雕像,据说是龙王爷的第9个儿子兽脊,又名嗤吻。由于八咏楼是木结构,雕九太子用以镇火,同时象征吉祥。 中厅和后厅之间有一四方天井,天井的瓦档上雕着茶花,精致细腻。走廊上突出的马腿上雕着4条龙、4只凤、4个佛手、4朵白玉兰,还有梅兰竹菊四君子,这些雕塑讲究对称,阴阳协调,形态逼真,既体现了龙飞凤舞的吉祥之意,又显示了君子的淡雅高贵之气。 八咏楼自创建以来的1500多年中,与历代文人名士、英雄豪杰结下了深厚的情缘。 开创写诗格律、谱曲音律的沈约在楼竣工后,多次登楼赋诗。其中有一首《登元畅楼》云:“危峰带北阜,高顶出南岑。中有凌风谢,回望川之阴。岸险每增减,湍平互浅深。水流本三派,台高乃四临。上有离群客,客有慕归心。落晖映长浦,焕景烛中浔。云生岭作黑,日下溪半阴。信美非吾土,何事不抽簪。”并在此基础上又增写了8首诗歌,称为《八咏》诗,是当时文坛上的长篇杰作。李白见到这些诗篇,题写了《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名作。 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来金华避乱时,曾住在八咏楼附近。她在登楼时写下的《题八咏楼》诗云:“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这首诗充分表现了八咏楼的气魄、金华重镇的形势和她的爱国炽情,成为题咏八咏楼的出类拔萃之作。如今,这位女词人一袭白衣,手握书卷,屹立于八咏楼的后厅,神情端庄地凝望着婺江。周围,有她清丽的画像、婉约的词作和后人对她的研究硕果。 除此之外,唐代的严维,宋代的吕祖谦、谢翱,元代的赵孟 等诗人、书法家都曾慕名前来登临题咏,留下不少绘景抒怀的诗文名篇。 元末农民起义重要将领胡大海、明代抗日英雄戚继光、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等,都曾登上八咏楼检阅他们的部队。 明末兵部尚书朱大典,率兵与清军激战中,壮烈地牺牲在八咏楼脚,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迹。 周恩来总理1939年视察金华时,曾在八咏楼下的八咏滩头召开近千人的群众大会,慷慨激昂地宣传团结抗战的方针。 诗坛泰斗艾青曾亲笔题写“八咏楼”三个字,为八咏楼增添了浓浓的诗韵色彩。 在八咏楼对外开放之际,众多书法家挥笔泼墨,为文人骚客的遗作增势添彩。 这样,八咏楼不仅是个精致的古建筑物,而且与诗人的名篇、英雄的故事融合在一起,风流千古。 在中国艾青诗歌节暨第二届茶花文化节期间,八咏楼将以不朽的千古容颜迎接四方宾客,包括千人旅游团,全国各地著名诗人也将来这里观光采风。为了迎接这一盛会,各级部门高度重视,从环境卫生到灯光墙壁,从展览厅的维修到讲解员的培训,都在精心地准备当中。八咏楼在向世人倾诉千年衷肠,流露千古风流的同时,也将展示金华的形象,显现千年古城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