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兰溪余粮山之行八咏楼 |
[游记]兰溪余粮山之行八咏楼 |
2008-04-20 jhnews.com.cn |
1#大中小 发表于 2007-9-20 20:12 只看该作者 [原创]兰溪余粮山之行 近闻兰溪余粮山的柿子非常的好吃,经不起诱惑之后,本人于上周在几位网友的组织下慕名前往。可以说,此次的余粮山之行,带给本人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同时,还有另外一种无法以语言形容的美妙感觉。 因是第一去余粮山,对于余粮山的位置等一些基本的情况根本就不了解,所以,当我们到达兰溪之后,在热情的兰溪市民引导下,我们的车队来到了距离兰溪市区20多公里的黄店镇。听当地的人讲,到了黄店,也就标志着可以闻到余粮山的柿子味了,因从黄店镇一直往北走,沿途所在的村庄及周围的山上,随处可以见到柿子树的踪影,那些挂满青绿及淡黄、乃至红色的柿子一路吸引着我们的目光。唯一所不同的是,这里的柿子和余粮山上的柿子相比,余粮山的柿子要明显大得多,也甜得多。当然,对于这样的说法,在没有真正到达余粮山之前,我们始终保持着一种怀疑的态势。因我们总觉得,就沿途中所见到的那些柿子已经很不错了,尽管我们还没有上山摘下品尝,也不允许我们这么去做。 当我们的车队到达余粮山山脚的时候,已经是中餐时间。热情的余粮山人以他们特有的方式招待了我们这些外地来的朋友。平时吃惯了油腻食品的我们,可以说,在余粮山的山脚下是真正品尝到了出自农家的纯正食粮。在这餐饭中,大家都吃的很香,也很舒心。还真恨自己的肚子实在太小,不能装下更多的感慨。 因上山的公路蜿蜒曲折而且很陡,处于安全的考虑,我们放弃了开车上山的打算,同时也是为了能尽可能的欣赏到余粮山的风景。于是,中餐结束后,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我们这些生活在城市中的文人便开始了对于余粮山的探险之旅。 山路是曲折的,但也是充满神秘感的,一路走来,我们这些长时间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时常会被山路两边的一些新奇景象所吸引。诸如那些长的很笨重的超级大南瓜、还有躲藏于地下的生姜等。特别是生姜这种喜欢阴湿环境中的植物,能在我们此山林看见为属不易。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所以,山林的小道两旁乃至旁边的小山陡坡上,随处可见那些挂满枝头的橘子和柿果。经不住诱惑的我们,在得到引导员的同意之后,立即上前摘了几个橘子迫不及待的现场品尝起来。还别说,那滋味确实不错。 经过半山腰的时候,我们来到一坐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凉亭中。凉亭不大,空无一物,可能连5平方米都没有,对于我们的理解,此亭的建成可能完全是处于一种休息场所的打算。在这座海拔500米的余粮山,对于那些需要行路经过此处的山里人来说,万一遇到天气不好时,此亭的作用也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当然,对于我们这些现代人来说,能走到此处,我们的业已感到疲惫不堪,而此亭固然也就成了我们中途休憩聊天的好场所了。在这期间,书写于凉亭墙壁上的那些大红宣传标语亦深深的吸引着我们现场的每一个人。由于历史的流逝,那些富有历史特性的字迹已经有些褪色,有的已经不能辨认,但我们依然可以辨别出这样的一些信息“争取在一九七某年粮食亩产量达到某某某”。从字行间我们不能看出,这些宣传标语是针对提高当地粮食年产量而书写的。 当我们离开此凉亭继续往山上步行百步之后,眼前豁然开朗起来。原来,我们已经站于了为了方便运输柿子而依山而建的公路之上。沿着此公路再往上步行约半个小时,我们就来到了余粮山的产柿基地。眼前的景象,那也只有真正亲临现场的人才能体会出来。满山的柿树在我们的眼前矗立,每棵树上几乎都挂满了大大小小数不胜数的各色柿子。在阳光的照耀下,远远望去,犹如一个个闪着金光的大红灯笼。 走入该村的柿子生产线,让我们了解到了关于柿子的一些知识,也知道了柿子的加工过程。当然,在这期间,我们这些向来不怎么嘴搀的人也无法阻止各自的食欲,美美的品尝起来。呵呵,还真不是吹的,这里的柿子皮薄肉多,而且甜味不错,与外面所吃到的柿子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味道。听当地的人讲,“余粮山”目前是该地的一个品牌,而柿子作为“余粮山”品牌的一个重要商品,已经作为一向发展当地经济的重要产业来抓,并在黄店镇政府及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已经得到了不小的成绩。 快乐的时间总是流逝的很快,转眼间,天空已经逐渐暗了下来,而这也就标志着我们的离开时间到了,尽管我们已经有些依依不舍。
|
转自:http://bbs.jhnews.com.cn/thread-327344-1-4.html48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