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垄,绵延5公里,奇岩险峰,竹海蕴秀。山上有刘秀避难的古迹,山下有现在农庄的生息——兼具山区的地貌特征和平川的田园风格。 刘秀垄是我们本次武义之行的最后一站,也是给我带来最多感触的一站。 ::山廊如常:: 经过了两天的奔波和攀越,爬刘秀垄时,难以一鼓作气,几个女孩累得想打退堂鼓。这时走在前头的人看到一个亭廊,便大喊:“到了、到了,前面有个亭子”。这话有些曹操行军中所用“望梅止渴”计的功效,大伙儿果然又有了精神,很快到达。 从地图上看,这个竹亭叫做“清风廊”,是到天梯前的第一个驿站。 如果你曾经爬山,一定知道:其实所有作为景点的山,一路上多多少少都会有几个供游客小憩或补充给养的亭廊——因为每个爬山的人对山间的亭廊都会有一种需要。 就象人们经过一段时间生活的疲劳后,会渴望找个地方休息或者调整。 清风廊和其他山中的亭廊没什么大分别,但在那一刻,它是我眼中最好的亭廊。 ::山峰陡峭:: 穿过清风廊,紧接着上天梯。 天梯是一小段笔直向上的山路。我们手脚并用,由一位男生带头,五位男生压后,女生居中间,安全迅速地通过了这一关。 虽然实质上这是最险的一段路,但我们用时短暂,简直没什么可说的,唯一留在心间的,是面对困难时摒弃一切杂念,互相鼓励、互相扶持的感动。 爬山需要互助,生活也是如此。 这正是我耗费心力办“天地青年俱乐部”的宗旨,也许以后,我可以为这个宗旨取一个别名,叫做“天梯精神”! ::山峦妩媚:: 过了天梯,接下来的路便好走多了,我们很快来到 “刘秀观海”之空中走廊。这里显然是观看整个刘秀垄的最佳所在。 东晋孙绰兴公在《游天台山赋》中说:“太虚辽阔而无阂,运自然之妙有,融而为川渎,结而为山阜。” 刘秀垄大概就是这样形成的吧。 刘秀垄虽然以刘秀名之,甚至山下的村庄也叫做“刘秀村”,但它的美实质上应该跟刘秀没什么关系,那是纯乎天然的杰作! 大概刘秀是个名人的缘故——一个地方若流传了些跟名人有关的传说,那么便会陡然间身价倍增,被围上围栏,成为景点,开始售票参观…… 我来刘秀垄,并不想了解刘秀在这里的故事:要知道,一切的故事,经口口相传,必然变味。每一个故事和传说中都存在太多的穿凿附会和凭空臆测,实在,主观的成分要远大于客观。 我来,只是为了爬山。 为什么爬山?因为山在那儿! 不记得什么时候看到过这句话,总之是英国的一位登山专家在二度攀登珠峰后说的。 “因为山在那儿”,咀嚼起来大有中国禅宗的哲学意味。 这句话究竟想表达什么呢? 中国的老法师们从来都不兴把禅理剖析清楚了喂给求法者的,那么我也不必破例——你爬了山,自然便明白。 其实刘秀垄的至高点也只是200余米,或许难入方家之眼,许多爬山爱好者都不会选择这里来攀登。但,君知否?当我站立此间,俯瞰山下,见茶园稻田,谷堆村舍,忽然觉得自己脚下踩着整个世界,油然而生旷达之情。 我还没有登过五岳、黄山,走来走去,不过在上海周边这些小山间逡巡,但很多登山的感受,我想,并不会差得太离谱。 环顾连绵山峦,它雄奇而不失其秀,壮阔而不乏其丽。 想起江南名妓柳如是的那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顿觉这山有了无限的柔情,而我,也陷入了对自己的陶醉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