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早饭,我们每人拿着一堆宣传材料,到旁边的鼓楼广场上布置“会场”。 昨天到达的时候太晚,今天才真正看清了鼓楼的全貌。鼓楼是全寨集会的场所,它全部由木结构组成,没有一钉一铆,十几层的檐口,很高,很高。这是侗家最引以自豪的建筑,也是侗家最神圣的建筑。 鼓楼地面正中是一个火塘,据说在寒冷的夜里,村民们会围着火塘开展各种聚会和歌舞活动。 我们在一楼门口拉起两排铁丝,把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图片挂了上去。 很快,一批批村民就被吸引了过来,在图片前围观。我们立即拿出准备好的宣传材料分发给村民,村民们也热情地跟我们聊起了鼓楼和侗族大歌。他们都认同:民居建筑、民俗活动、饮食歌舞,都是侗家的文化遗产,把它们保护好了,侗族的文化才能好好地传承下去,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和研究者,为当地的经济、教育发展服务。 接着,芦笙队出现了,四个芦笙歌手围成一圈,载歌载舞,鼓楼广场热闹了起来。 这时,几个大人推着一个大约七、八岁的孩子拿着芦笙上了舞台。 “吹呀!吹呀!”孩子扭扭捏捏地按好音洞,用嘴含住吹口,底气十足地吹了起来。这一吹,台下立刻响起一片啧啧赞叹声。可不是吗?这么小的孩子就能把芦笙吹得那么响亮,多厉害啊!可是台下的几个大人还不满足呢,他们激动得又叫又跳,原来,他们在教孩子边跳边吹。孩子很机灵,立刻学着他们的样子左右摆动,有模有样地跳了起来。吹了一会儿,另一个较小的孩子也被大人簇拥着上了台,拿着一把小芦笙一起吹了起来,跳了起来。 看着这一切,我突然得到了一点启示:这不就是我们天天在讲、天天在想的民族文化传承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