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张飞擂鼓旅游张飞擂鼓游记张飞擂鼓评论张飞擂鼓周边酒店 张飞擂. |
[游记]张飞擂鼓旅游张飞擂鼓游记张飞擂鼓评论张飞擂鼓周边酒店 张飞擂. |
2008-06-13 chinahotelsearch.com |
(匿名) 从湖北宜昌市区沿长江北岸驱车约半小时,就到了长江三峡中最险峻的西陵峡。而那闻名遐尔、充满传奇色彩的三游洞,就象一颗玲珑剔透的明珠,镶嵌在雄伟的西陵峡口。 三游洞大门,是一个造形为唐宋风格的仿古门楼,正门横额上书“三游雨霁”四个大字。雨霁,谓雨后初晴之意。从清代王风世《三游雨霁》诗“峡口谗岩古洞幽,欣逢霁景豁吟眸。闲将断碣摩挲读,唐宋才人两度游。”中,我想这四个字说的是雨后游三游洞风景更显别致美妙,但此时正风和日丽,不知三游洞风景如何。 进大门沿古树掩映下的曲径,到了一个叫“至喜亭”的三层塔楼。楼前立有一碑,上书欧阳修《峡州至喜亭记》。观碑文得知,此亭始建于宋朝,为北宋峡州(今宜昌市)知州朱庆基于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所建,为的是方便船夫和商旅休息欢聚。当时文学家欧阳修被贬任夷陵(今宜昌县)县令,朱庆基委托欧阳修为此亭作记。从碑文及塔楼所录文人墨客的诗文,我弄清了此亭叫“至喜”的缘由:四川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天府之国,但是四川的交通运输却十分不便,正象唐代诗人李白所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所以从水路沿江而下成了最主要的交通要道。然而江水至三峡,狭窄湍激暗礁密布,稍有不慎就会船废人亡。而此夷陵州县位于峡口,江水出峡,河床宽阔,始慢流平稳,故船工行船至此,为已闯过长江最险段,必设酒宴欢聚、贺喜。此亭为船工相贺、欢宴、歇息之所,故此得名“至喜”。我想,船工商旅行船至此,除了会为闯过险段而喜,也一定会为有朱庆基这 样体恤民情的好官而喜吧。 出了至喜亭,向下走数十米,一座高十几米的张飞石像雄踞江边,这就是张飞擂鼓台。东汉建汉十四年,即公元209年,刘备领荆州牧,以张飞为宜都郡太守。相传张飞曾在西陵峡督练水军。我目视着张飞身着盔甲,环眼圆睁,直视江面,右手击鼓那栩栩如生的神态,耳畔仿佛鼓声隆隆,号角齐鸣。眼前那滚滚而来一浪接一浪的长江水就象满载士兵奋勇向前的战船。难怪清代鲍其吉昔日站在擂鼓台上,会感慨地吟出“遥想当年擂鼓日,山鸣谷应壮军声”的诗句啊。 从擂鼓台往左走数百米,就到了三游洞。三游洞,也叫三友洞。唐代元和十四年,即公元819年3月12日,著名诗人白居易与其弟白行简及友人元稹,一同划船畅游峡口下牢溪,听到山石间有泉水声,便爬山探险发现此洞,并在洞中置酒留宿三天,白居易将此洞取名“三游洞”,此为前三游。宋代嘉祐四年,,即公元1059年冬,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来此寻胜游洞,称为“后三游”。洞口为古三游洞的老出入 口,唐代白居易探险发现此洞时,就是从此耳洞爬进去的。洞口左壁题有“三游洞”三字,为明代题刻。洞口上题有“鬲凡”两个独特的大字,为清代钱塘人陆维祺于光绪十年即公元1884年春所书。此“鬲”字为界河之意,我认为“鬲凡”之意指进入此洞便为仙境,未进入仍在凡界。后来我就这二字之意请教一三游洞工作人员,他说“鬲凡”就是指已进入仙境,因为仙界中的仙人是两耳不闻窗外凡界之事的,故将“隔”字的耳朵“ ”掩盖起来不要了。究竟是我正确,还是他正确,只有清代钱塘人陆维祺才能说得清了。进得洞去,只见洞室开阔,深广三十余米,洞顶如伞状,最高处十余米,洞口藤蔓倒挂,随风飘拂。洞中岩石层叠起伏,断裂纵横,有三根似圆若方的钟乳石柱,垂直平行耸立,将洞隔成相通的前后两室,前室明旷,诗文题刻满壁,并陈列有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的刻像。后室稍幽暗,有白居易、白行简和元稹的塑像立于洞室,随着人影晃动,若明若暗,维妙维肖。室中有一形若悬钟的奇石,用石子击之,其声如钟,石子落地,其声如鼓,有天钟地鼓之称。我学着前辈先贤的样子,在洞中盘石而坐,清吟着宋代欧阳修的诗“仙境难寻复易迷,山回路转几人知。惟应洞口春花落,流出崖前百丈溪。”果然是松鸣谷应,此时,真是宠辱皆忘,心旷神怡。
|
转自:http://www.chinahotelsearch.com/travel/review_detail/2818729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