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原创东湖游记 |
[游记]原创东湖游记 |
2007-11-27 sst001.com |
[原创]东湖游记 东湖随笔 小小的乌篷船载着我,载着她,载着一舱浓浓的游兴在碧波上轻轻荡漾。老艄公的船桨不紧不慢地拨动着湖水,划碎了箬篑山倒映在东湖的倩影,也划碎了弥漫在湖水中的秋色。 尽管已是下午四时左右了,但游客还是连络不绝,为的是一睹东湖风姿。 斜阳懒懒地挂在天边,洒下一片金色,湖面上荡漾起微微鳞波,秋风中不时传来游客阵阵的笑语声,好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图画。 东湖静静地坐落在绍兴城的东部,是如此娴静、如此温柔,就象浓妆素抹总相宜的乡里少女,亭亭玉立,风情万种。 也许是被江南水乡的秀色所熏陶,也许是被绍兴古城的灵气所感染,东湖的水显得特别清澈,坐在船上放眼望去,面前一片蓝色。蓝色的水如同一匹蓝色的丝绸,秋风吹来,泛着蓝色的漪涟,在阳光下闪烁着蓝色的光。 我静静的坐在船上,尽情的欣赏着秀丽旖旎的湖光山色。 一道长长的粉墙使东湖远离了另一个世界所带来的喧嚣和纷扰,她犹如遗失在现代社会的世外桃源,默默地伫立在箬篑山麓,给人们带来了安详,带来了宁静。 几座古色古香的石拱桥,横卧在碧波之中,远远望去,一半在水上,一半在天上。白云在桥上漂浮,小船在桥下游弋,游客从桥上缓缓而过,犹如天上人在彩霞里漫步,真可谓是小桥与长天一色,游客共落霞齐飞! 乌篷船自西向东缓缓驶去,湖的左边是粉墙黛瓦,岸边垂柳婀娜,野菊点缀,一条小路沿着墙边蜿蜒而去,不知何处是尽头;湖的右边是悬崖峭壁,山上青松翠竹,历历在目,楼台亭阁,隐约其间。清水碧波,轻轻的拍打着灰色的峭壁,山水相依相吻,不知已有多少年。 听说,这里本没有湖,是这里的先民硬生生地用自己双手搬走了半座青山,引来了一泓清水。 东湖原是一座青石山,秦始皇东巡时曾在此驻驾饮马,故被称为箬篑山。汉代以后,箬篑山成了绍兴的一处石料场,经过千百年的凿穿斧削,又不知用了什么方法,搬走了半座青山,人为的造成了高达50多米的悬崖峭壁。日子一久,就有了一个长过200米,宽约80米的清水塘。 清末,绍兴著名乡贤陶渊明的第45代孙陶浚看到这里风景绮丽,便筑堤围湖。又经过数代百余年的装点,终使东湖成了融秀、险、雄、奇于一体的江南园林。这里山、水、石、洞、桥、堤、舟楫、花木、亭台楼阁俱全,以洞深、岩奇、湖洞相连,为其特色。被人誉为“天下第一山水大盆景”。并与杭州西湖、嘉兴南湖并称为越中的三大名湖。 艄公边摇着橹,边用带着浓重绍兴口音的普通话和我们聊天。不一会,乌篷船慢慢的摇进了陶公洞。 陶公洞入口处仅容一艘小船通行,进入洞内之后却是另有洞天,据说这里水最深处达20多米,四面峭壁高达五六十米,向上仰,顶端露天处,竟狭窄如洞口。光线从这如盖般的洞口射入幽暗的洞中,使坐在小船上的人大有如井底之蛙的感觉。这么大的一个井状石洞,原来是石山的一部分,与自然作斗争的先民,用双手,把这千万吨的青石搬走了,形成这么一个不平凡的景象,实在使人惊叹不已。 小船在洞中徐徐行驶。 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天地。深不可测的湖水,高入云天的陡壁和头顶上一小块蓝天仿佛把人置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四周万籁无声,静得令人毛骨悚然,只有从石缝中渗出的水珠滴落湖中的滴答声和艄工划船的哗哗声在洞中回荡,给人一种阴森森的感觉。 当船贴壁驶过时,我用手抚摩一下当年石匠留下的凿痕,看看相当平贴的四壁,仰望那石壁高处突出的巨石,禁不住为先人们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发出感叹。看来,愚公移山并不是神话。 我想游客之所以对东湖有如此深刻印象,主要原因大概就来自于人工崖壁对人视觉的冲击。在这悬壁下,我觉得自己是得那么渺小和无能。在这里,我看到的不仅仅是如画的景色,更有华夏民族的子民给后人留下的不可思议的的遗迹。 好一个“天在其中”! 这个天,不正是千千万万个被称之为弱势人群的芸芸众生?是他们托起了叱咤风云的英雄,是他们改变了自然和历史。不信,请看这峭立的陡壁,难道不是一座无字的丰碑?
|
转自:http://www.sst001.com/bbs/dispbbs.asp?boardid=11&ID=709620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