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11.15湖南岳阳张谷英村之行 |
[游记]11.15湖南岳阳张谷英村之行 |
2007-08-03 5zls.org |
天下第一村 张谷英村是岳阳县渭洞山区的一座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的古代建筑群落,位于岳阳市东南70公里处的青山怀抱之中。这个被人们誉为"天下第一村"的张谷英村,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经过历代的修建,至今已经繁衍了26代,目前村里有1732间大小房屋,所居2600多人,建筑面积已达50000多平方米。 这座建筑群的整体风格基本一致,具有明、清明期古庄园建筑的格调。屋宇、檐廊相接,由东南向西北,达两里之宽。张谷英村的建筑环境很有特色。全村处于四面环山的谷中,渭溪河水横穿全村,人称"金带环抱",幕阜山余脉的三座小山峰,像三瓣花瓣,簇拥着这片建筑。屋场中间,有一座"龙形山",大屋背依"龙身",屋自"龙头"处起,门前两座八字形石桥墩,被称为"龙须"。渭溪河穿村而过,河上有石桥58座,而且桥形各异。这些石桥与沿溪而建的长廊和青石板路相联结,通达各家各户,使之倍增江南水乡的秀色。环村的四面青山,如巨大之屏障,挡住了各种灾难和战祸。600年来,该村没有受到重大灾害和战争的破坏,所以才能得以绵延今日。 张谷英大屋的建筑特色浓郁,耐人寻味。大屋的平面布局为"丰"字形,巧妙利用横向地形,南北进深,东西走向。纵向上,是高堂庭院,一般有2至3个天井,6至4个堂屋;两边并列伸出3、4道横向分支。每进堂屋的屋顶,由4根大圆木支撑。各进堂屋之间,由天井、屏门、鼓壁隔开,但也可以根据需要打开屏门,将各个宽大的堂屋、天井连成一片。在大屋之间,还建有四通八达的巷道。整个大屋有60条巷道,长1459米,直通10个高堂。这些巷道迂回曲折,重重相接,将各房各屋联结成一个整体,晴天出门不晒太阳,雨天出门不会打湿鞋袜。如果有火灾发生,巷道还可以成为消防的极好屏障。在大屋里,精美的雕刻随处可见。墙壁、石柱上的各类石刻结实厚重,苍劲有力、门楣、窗棂上的木雕精致美丽,充满情趣。从图案花纹来看,主要是描绘风土人情和丰收、祥和的太平景象;就手法而言,则很有民族风格,极其精美生动。所雕所刻无不细腻精美、典雅传神。而且这些雕刻,经历几百年的风雨侵袭,不翘不弯不裂,完好如初。足见其选材之精当,工艺之高明。天井的建造,也是张谷英村的一绝。大屋里天井随处可见,堂屋、厢房、厨房等处均有天井。全村共有天井206个,大的达22平方米,小的也有2平方米。这些天井,使这座大屋拥有单家独户的采光和通风条件,住户们都可以尽情享受灿烂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这些天井在排水方面作用重要。它们由花岗岩和青砖砌成,但很难找到排水的管道。由于独到的设计和建筑,使张谷英村在600年中,虽然经历多次暴雨洪灾,但从来没有出现过天井渍水堵塞之事。 600年前,竟能设计和建造出这么精巧无比、畅通无阻的下水道,个中之谜,一时还难于破解。张谷英村的建筑,主要是以木为主的砖木结构。其砖瓦、石、木等建筑材料大多产自本地。 然而,建筑质量却出奇的好。那些青砖墙,距今虽已几百年,但至今清晰整齐、灰缝饱满。据说灰缝的硬度,铁钉都钉不进。木料为梁为窗。很少有断裂、变形的。花岗岩做成的大门框、烟火堂、天井、屋柱、墙脚、挑梁、住房门框,则都是精心雕凿,平整光滑,质朴典雅,经久耐用。张谷英村民风淳朴,风尚清正。强调孝敬父母, 友爱兄弟,和睦四邻。特别是他们世代尊书重教,学以成名者甚多。据初步统计,民国前,这里出了进士1人,举人7人,贡员1人,贡生6人,秀才45人,太学生33人。新中国成立之后,这里的重学风气依然, 几十年来出现了200多名大学生,还出了2名博士生,1名留学英国的博士后。近年来,张英村在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来自全国和世界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学者、游人络绎不绝。国内和海外的新闻媒体对这一保留完好的明、清民居建筑,做了多方面报导。一些科研机构和专家学者,也对它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和研究。 [活动线路] 湖南岳阳张谷英村 阿雅:武昌麦德龙超市。手机:13307113322 |
转自:http://www.5zls.org/PrintPost.asp?ThreadID=945347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