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君山湘妃墓、湘妃祠 |
[游记]君山湘妃墓、湘妃祠 |
2007-08-02 sina.com.cn |
君山湘妃墓、湘妃祠 八百里洞庭湖中的君山又名湘山、洞庭山和洞府山,处于岳阳市西南15公里的洞庭湖上。这是一座面积不足100公顷的小岛名胜古迹众多,有36亭,48庙、酒香山、秦始皇的封山印,汉武帝的“射蛟台”等珍贵文物遗址,有从唐代就列为贡品的君山银针荼等,是个钟灵毓秀的地方,代表着岳阳的人文风华。古人说:“山之骨在石,山之秀在水,山之态在树,山之精神在峭、在高、在秀”,这些,君山都拥有。浩浩湖水中一山兀立,青葱浓郁,用“白银盘里一青螺”来比喻的确十分恰当。相传它“浮于水上,其下有金堂数百间,玉女居之,四时闻金石丝竹之声,砌于山顶”。今取名洞庭无非是“洞府之庭”之意。湘妃祠和湘妃墓就筑在岛东侧,与岳阳楼遥遥相对。 根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践帝三十九年(距今4000多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九嶷(今湖南宁前)”。舜帝的妃子(虞帝的女儿)娥皇、女英两姊妹见舜帝南巡日久不归,就相约千里迢迢去探望。行到洞庭君山听到舜帝病死于苍梧,又见天地旷渺,湖广河深而肝肠寸断,抑郁而死,葬于此,为这洞庭和君山增添了一份爱情的凄美。娥皇、女英即屈原在《九歌》中所称的湘夫人,《九歌》中又多次提到湘君,所以后人又将此山改名为君山。她们的坟墓久经沧桑,今天的坟墓为清朝时石砌而成,前立玉柱,雕以麒麟、雄师等像,面朝东南苍梧方向。墓边有斑竹千竿,龙吟细细,凤尾森森,并有石刻对联一幅,上书:“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明代李梦阳的《湘妃怨》这样写道: “采兰湘北芷,骞木澧南浔。 渌水含瑶影,微风托玉音。 云起苍梧夕,日落洞庭阴。 不知篁竹苦,谁见泪斑深。” 想那二位痴情女子千里迢迢赶到这里,听到的却是噩耗,于是悲痛万分,伏竹痛哭,泪血滴在竹子上遂成斑竹!这一根根纤细摇曳的斑竹多像瘦肩抖动、哭泣欲绝的女子啊。当湖风吹来,竹子瑟瑟有声,更增加了一份哀怨与凄伤。 往二妃墓右面东北方向走不到三十米就是湘妃祠了。绕过照碑,穿过几米宽的石道,登上几十层台阶,一座清式砖木结构的单檐殿庙宇就在眼前。中轴线为庭院式,三进殿宇相对封闭。前殿稍小,殿中设红色大圆柱四根,挂有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时题写的词联;中殿设有六根红色大圆柱,小花坛等;主殿为后进殿,面积最大,殿内正堂上供奉着两个绝色佳人的塑像,重彩浓抹,衣袂飘飘,并饰以浮云、丹鹤、斑竹、湖山一类,使塑像有了一种凌空欲飞的感觉。两旁诸神列位,神态庄严,整个殿内气氛肃穆而清逸,仙香缭绕,钟磬声声,使人浑然忘外,静息屏虑,如置仙境。我想,这大概是因为这里是关于爱情与忠贞的主题吧。看来,在爱情面前,诸神都得让位。在庙前照相的人也很多,也无非是为了通过纪念以示对爱情的向往或铭记之类。 湘妃祠周围杂植以柳竹兰桂等花木,又漫以草坪,加之面对洞庭湖,湖风起时波光荡漾,竹树有声,祠里飘逸出来的香味随风散开,使湘妃祠庄重中不失与自然的和谐与亲近,如众木耸翠中一个绫罗谨严的女子安然打坐,冥想联翩…… 坐在湖边,想象四千多年前一桩伟大的爱情悲剧在此上演,心如湖水,微澜起伏而祥和,天朗气清而意韵在无语之间。 离开君山时,湖风正大,回看斑竹伏偃舞动,萧萧声声,似在泣,又似在喃喃自语……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77c388d0100031958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