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天下第一桥构件――赵州桥龙纹石栏板 赵州桥龙纹石栏板(图94) 隋 长212、高84.5厘米 1952年河北省赵县安济桥址出土 1952年至1958年期间,中国政府对赵州桥进行了全面勘察修缮工作,考古工作者们在河床里发现了珍贵的隋代石栏板和望柱石。在这些冰冷坚硬的石头上倾注着隋代建桥工匠与雕刻大师们的心血与情感,每一个雕龙石刻都是那么的精美绝伦,展现着一千四百多年前中国雕刻艺术的魅力。雕刻的游龙非常精美,你看它们的身子,是从云中穿越,还是在水中翻腾呢? 中国土地上既有大江大河的豪迈,又有小桥流水的恬静;既有北方园林开阔湖面的慷慨气派,也有南方山水自然形成的秀丽丰姿。有水就有桥。在漫漫的历史中,无数桥梁沟通了交通,便利了生活,同时也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诉说着昨日的辉煌和动人的故事。 赵州桥是由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它坐落在河北省赵县城南五里的洨河上,又名安济桥,是一座单孔弧形敞肩拱石桥,长60多米,历尽风雨沧桑1400年,是世界现存最古老最雄伟的石拱桥。据说拱肩加拱这一“敞肩拱”法的运用,是世界桥梁之首创及赵州桥最独特之处。桥的两侧栏杆、栏板和柱子也装饰得十分华美。石栏板上雕刻的蛟龙,有的互相缠绕,有的回盘相望,有的张目怒视,有的做成二龙戏珠,有的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变幻多端,“若飞若动”。它是隋代石刻的精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隋朝石匠李春以无比的聪明才智,用无言的石料,不仅完成了这举世无双的宏伟建筑,又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和诗画般的意境。 “百尺高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这是明代诗人祝万祉赞美赵州桥的名句。赵州桥在这1400年的历史中,经受了洪水冲击、8次大地震摇撼、车马重压和风化腐蚀等考验,至今仍然比较完整地保持着桥基、桥身的原来结构,这在世界桥梁建筑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据记载,赵州桥自建成至今共修缮8次。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先不管桥的内部结构,仅就它能够存在1400多年就说明了一切。 这一奇迹的出现,完全是由于它设计建造的科学精巧决定的。 首先,赵州桥选址合理,桥基坚实稳固。李春凭借丰富的施工经验,通过周密勘查,大胆使用天然桥基,把桥台建筑在河床密实的粗沙层上。桥台由五层石料砌成。根据解放后验算,一般粗沙地基的“许可耐压力”为每平方厘米4.5~6.6公斤,而赵州桥对地面的压力是每平方厘米5~6公斤。现代科学证明,这里的天然地基完全能够承受住大桥的载荷。据测量,自建桥至今1400年,两边桥基下沉水平差只有五厘米。这充分说明桥址选择是多么符合科学原理!古代中国人的卓越才智,实在令人钦佩。 其次,赵州桥的结构奇巧精美,坚固实用。古代洨河春冬水少,夏秋水盛,尤其是汛期,水势很大,以往建筑的桥梁常常由于桥墩经受不起洪水的冲击而毁坏。李春吸取了前人建桥失败的教训,独具匠心地设计建造了单孔坦弧敞肩的赵州桥。在大拱两肩,砌了四个并列小孔,既增大流水通道,减轻桥身重量,节省石料,又增强了桥身稳定性。大拱之上加两对小拱,均衡、对称,给人一种轻盈的美感。这个精巧的造型,使得赵州桥更加壮丽多姿。赵州桥只用单孔石拱跨越洨河,由于没有桥墩,既增加了排水功能,又方便舟船往来,石拱的跨度为37.7米,连南北桥堍(t,桥两头靠近平地的地方),总共长50.82米。采取这样巨型跨度,在当时是一个空前创举。石拱跨度很大,但拱矢(石拱两脚连线至拱顶的高度)只有7.23米。拱矢和跨度的比例大约是1比5。可见桥高比拱弧的半径要小得多,整个桥身只是圆弧的一段。这样的拱,叫做“坦拱”。坦拱降低了桥的坡度,方便往来的车马行人。而更为高超绝伦的是,在大石拱的两肩上各砌两个小石拱,从而改变了过去大拱圈上用沙石料填充的传统建筑型式,创造出世界上第一个“敞肩拱”的新式桥型。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发明。 再次,赵州桥的施工方案极为科学巧妙。李春建造赵州桥的时候,他充分考虑到洨河水文情况和施工进度的矛盾,大胆采用纵向并列砌筑法,把整个大桥沿宽度方向用28道独立拱券并列组合起来,既节省搭木架的材料,又便于移动木架分别施工,并且以后容易维修,即使遇上洪水,也不会太受影响。经过1400多年的考验,证明这种施工方案是极其科学,极有成效的。 赵州桥建成后,人们对它赞不绝口,并且为它编造了一个优美的传说。按照传说讲,赵州城南的大石桥是鲁班跟他妹妹鲁姜比巧,在一夜之中修成的:鲁姜也在那天夜里修成了赵州城西的小石桥。大石桥的精美奇特轰动远近,连八洞神仙都惊动了。张果老骑着小毛驴,柴王爷推着独轮赶来参观。他们嫉妒鲁班巧夺天工的技艺。于是,张果老在驴背褡裢里装上太阳和月亮;柴王爷车上载着四大名山。张果老赶着毛驴,柴王爷推着小车,一起上桥,桥身顿时摇晃起来,眼看要塌。鲁班一急,纵身跳入水中,用双手托住拱腹,桥保住了。桥基、桥身经过这一压,不但没有损坏,反而更牢固了,只是桥面上留下七八个驴蹄子印。桥腹上增添了鲁班的两个人手掌印。 这个故事十分动人。它把赵州桥说成是鲁班修建的,这是因为“鲁班”在民间的印象中,已经成了“能工巧匠”的代名词。同时,它又利用桥身确实存在的那些痕迹,衍化为仙、匠斗争的遗迹,巧妙地编造出这个故事。这是光辉技术业绩同浪漫主义想象相结合而产生的一朵奇葩。这个出自入13世纪的传说距今至少已有700年了。 可是桥身上为什么会凿上这些痕迹呢?据现代桥梁专家罗英先生按照工程原理推测,这些痕迹是行车指标和工程指标。由于赵州桥是采取纵向并列砌筑法修建的,两边如走重车,桥就容易损伤。桥面上的驴蹄印都在东侧1/3的位置。这就是说,重载过桥如果太靠边,石拱券容易变形外倾发生危险,应当走中间。桥腹上的手掌印应当是一种工程指标,表示万一桥发生裂痕,可在手掌印处暂时支撑,以免立刻坍塌,可以从容维修。总之,赵州桥处处都体现着中国古代工匠们的聪明才智。像赵州桥这样古老的大型敞肩石拱桥,在世界上相当长的时间里是独一无二的。在欧洲,公元14世纪时,法国泰克河上才出现类似的敞肩形的赛雷桥,比赵州桥晚了700多年,而且早在1809年这座桥就毁坏了。隋代著名石匠李春的重要贡献在世界桥梁建筑史上永放光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