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香零山到萍岛十余公里的水程,游船如在画廊中行进,山光水影,像一幅灵动的画卷,这是潇水最为风光的一段。 香零山之上有俗称赛阳岩的横江口,据说风景犹胜于西岩,可惜毁于兵火间,至若香零山,虽春有桃花,夏有荷莲,秋之丹枫,冬之白雪皑皑;特别是那蕙草溢香的传说,曾让无数思绪的长发为之缭绕,叩问苍天;可在现实眼里,却远不及雾霭中一江烟雨绕断柔肠。 《永州之野》言:香零山,位于永州城东5华里的潇水河心,系天然石矶组成的小岛,东西宽约20米,南北长15米。当春流荡荡之季,有于贴水芙蓉,随波明灭;秋高水落时,亭亭孤峙,不可攀跻。雨后日出,烟锁山脚,往来舟楫,若隐若现,与两岸烟云竹树互相媲美。云消雾散,风平浪静之时,又别有一番风韵。一说零陵之名,就是由这个小岛演化而来。 至于蕙草,汉武帝建零陵郡时,香零山上就盛产一种名贵的香草,形状很像芳香的“罗勒”,清香四溢,胜于椒兰,被定为贡品,但到清代,蕙草就绝迹了。山顶古庙,是为了“镇邪驱妖”,于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修建的观音阁,招募和尚住在阁中,每逢水涨,白天命钟,晚上燃灯,使人知警。不过,庙已成为空庙,只有荷莲在这水中之山,古椽空庙对红莲。 香零山西侧对岸下行二十余步是一块弓形的沙洲,柳宗元所谓的蒲洲石矶正在于此。观香零山,从此处亦别有一番风味,柳宗元当年诗云:“……孤山乃北峙,森爽栖灵神。洄潭或动容,岛屿疑摇振……”得到它,我亦是偶然,其始于我沿潇水的河沿徒步而下;遗憾的是,行人恍然绝迹。 横卧舟头,泊流而下,其次便到柳子九记之一的袁家渴。河西高山如峙,而水碧如澄。山的影子投射在水中,纤毫毕现,清新灵动,甚至看得清石头上的皱褶,让人莫辩真幻,确是“分明看到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的意境。弹铗以歌,四处都是回音,清黄文广之“两岸丹枫醉远天,天光水色漾秋烟。斜阳古渡行人晚,独有明星照客船”明灭可见。至于袁家渴,因新修南津渡水电站 而被包围,在舟上循迹以考则难以明了,不去也罢。但有一回,与乡人为伴,曾步行路经南津渡,站里人工景致点缀,却又自然天成,借以怀想,亦可悼之而无伤大雅。 再则便到石涧。此下景物,俱在潇水以西,而石涧、西岩、愚溪乃至小石城山,在它文中自有描述。顺流仰望苍穹,河西一路青山若黛 ,河东水泥钢筋的森 林,尽掩隐在远处的绿树翠竹中,从此处至白苹洲,水面恬静,柔澜四荡,青山、翠竹、蓝天、白云尽在水中,纵然不醉亦自醉了。佛家言:境由心造,魔由心生。行江上,果然就有了这种切实的感受,身旁白云四溢,仿佛只要一伸手,便能握住阳光;而那些枝枝桠桠的山树情不自禁让你闪身躲避,一路都是水的笑声。 白苹洲是一座长约四里宽里许的小岛,蜿蜓卧在水中,水枯时节,从东风大桥下的河西菜市场可跳岩以过,但春夏之际只能乘船以往,站在小石城山顶可以鸟瞰白苹洲全景,春夏其叶沃若,冬秋一笔枯黄。清朝初年有人曾在此创建白苹书院,环诸琅琅书声。可惜此处不如蘋岛,常有洪水之患,阻隔学子步履,到后来便迁徙而去,不过将此处稍加修葺,辟为水上公园,倒不失为体闲度假的好去处。 愚溪以下,河水便不如先前了,因为数年前,末免对绿色生态有些失之偏颇,泊舟,选择月朗星稀的晚上,更以为自蘋岛之后的回龙塔,是永之名迹:回龙夜月。回龙塔呈八角行,上小下大,高27.25米,下层宽5.67米,塔身三级。三四两层各加腰檐一层,因而外表为7层,下乘为青石造作,无斗拱饰物,仅在顶部砌出线道一层,从第二层以上均系大条青砖及砂石砌成,每层均设有卷门,卷门两侧砌有假窗,檐部设有斗拱。第一跳头上为瓜子拱,间作鸳鸯文手,第二跳头上置檐头,檐角徐徐翘起。斗拱或腰檐斗拱顶部有一定的空间平面,可由卷门走出塔身,沿塔绕行。塔顶置覆钵,其上置铁相轮,铁相轮上有一宝葫芦。尽管回龙塔建于明万历甲申年间(1584),却明显地保留着宋的遗风。 塔可镇妖。河边的塔镇河妖,山巅的塔镇山妖。许多古塔倒塌了,也有许多古塔依然屹立在河边山巅。而这回龙塔,也是其年乡人为免弃洪涝水患而立,于是许多传说也就随之而生了——相传唐朝以前,永州经常阴雨连绵,潇水洪峰瀚漫,白浪滔天,或说是孽龙作怪。直到唐元和年间,柳宗元写了《愬离文》后灾情才有所减少。到明万历甲申年间,邑人钦差巡抚操右检都御史吕霍,捐金建造了宝塔,“回”住了孽龙,镇住了水患,这才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许多次,我因徒步潇水的河沿,在独行中收集了许多有关潇水的话题,塔谓回龙,也自有它的道理。白天的回龙塔过多地保持着一份庄严、肃穆,让人敬而远之,月下的回龙塔则有一种迷朦之美;河风拂过檐下直垂的铃铛,虽不及庙宇里的晨钟暮鼓那样怜惏人心,可风在门洞里进进出出,却又是怪异而又亲切的声响,一个人坐在塔下的青色条石上俯瞰江面,却又别有一番凄神寒骨,其境过清,不可久住。 泊水,便是蘋洲。这里的各种声响早已被历代文人士子咀嚼的干干净净,选择,也只有潇湘夜雨声。再至湘口驿和铁炉步,一个半世纪以前,那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运动曾在此有一次规模巨大的战争。清咸丰二年(1852)四月,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军从广西向湖南永州进发,所向披靡,可他们抵达蘋洲时,恰遇潇湘暴涨,江阔水深,怎么也过不去,没办法,只好挥戈回师,改由双牌直取道州。在道州休整两个月后,才又由道州围困永州。 蘋洲是潇湘的汇合处。潇湘的神奇,不仅在两岸风光绮丽,还在于无数神奇的传说。“九山沉白日,二女泣苍州”,说是舜帝南巡至东安舜皇山,因爱其地,欲举家迁来。遂遣特使至中原,迎其母共商移家大计。舜母来到潇湘汇合处,误沿潇水而上,及至九疑,因水土不服而病死。舜闻讯赶来,又因劳累和悲伤过度死了。二妃连得恶耗,赶至蘋洲,仍怕错认水路,故在此盘桓几天,终于沉江为神。给这块水中沙洲平添了几份悲壮和缠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