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听涛山下

[游记]听涛山下

2007-08-04    

秋日湘西的山野早已有清凉的山风走过,却看不到一丝秋天的颜色,依旧是那种漫山漫野的翠绿。沱江岸边、紧挨边城凤凰的听涛山,更是蔓延着一派夏天般的浓重的绿色,我想,这簇拥的绿,或许是对一位长眠于此的老人伟大、平和而善良灵魂最好的慰藉吧。
听涛山是我此次行走湘西的目的地之一,抵达凤凰,行囊未解,我就迫不及待地问询听涛山的位置。沈从文是凤凰的骄傲,每一个凤凰人都熟悉听涛山下的沈从文墓地,我试着问了几个人,他们都以同样的热情给了我满意的答复。其实在旅游季节,只要在一条名叫迥龙阁的小巷随着摩肩接踵的游人,踏着光滑发亮的石板路往下走就是了,不用多问,大家都是怀着同一个目的。
迥龙阁下就是沱江,江水清碧,江声哗然,当年,未及弱冠的凤凰人沈从文也许就是顺着这条江,走出湘西的雄山漫岭、走向风风雨雨的文坛、走上谁都注定不能平静的人生旅途的吧。正如一朵轰轰烈烈开过的花,最终仍要飘落大地一样,一九八八年,他带着灿烂之后的安详、疼痛之后的宁静回到凤凰,先生的骨灰,一半伴着鲜花撒向了清幽幽的沱江,一半安葬在听涛山脚下。凤凰是沈从文人生的出发地,也是最后的归宿,他的际遇真应了自己文章中的一句话:“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归故乡。”这句话多年前我就已读过,但当走到小巷尽头的沈从文墓地,看到竖立着的一块石碑上画家黄永玉龙飞凤舞的手书时,仍感到心灵的震憾。这震憾不是来自壮阔的波澜及洪钟大吕,而是来自一种苍凉与悠远,一种蕴藏在平静中的力量。
我在石碑前默然站立良久,老人永远不变的温和平静的笑容回现在眼前。人最大的特点是容易后悔,但我的湘西之行只会使我感到庆幸,因为这片土地上的人物和风情,能让人变得内心一点点丰盈起来,从此生命变得与众不同。疼痛中的温暖与抚慰,敬畏中的粗粝与宽柔,感动中的孤苦与洋溢,同样是那样的令人难忘。
先生的墓地简单平易的出乎人的想象,如同先生的平易的性格一样,看不见丝毫著作等身的大人物的张扬,如果不是人们敬献的一束束金黄、散发着淡淡苦涩味道的野菊花,我几乎不会相信这是一方墓地。我想,这样的墓地或许是先生一生最好的注释吧,漂泊四方、倦游归来的沈从文,以这样的方式划上人生的句号,应该是最适合不过了。一块未曾修改过的棱角分明的五彩石做了先生的墓碑,碑的阳面,刻着他的剖白: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碑的阴面,刻着他一位至亲的敬诔: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在准备离开的时候,我忽然看见一个不可能忘记的情景:一位戴眼镜的青年男子,把手捂在胸口上,紧紧偎依着先生的墓碑……
从湘西回来已经快两个月了,从秋天到冬天,我放在先生墓前的野菊花早已花作尘埃,飘散于听涛山下愈来愈冷的山风中了吧,而我的内心深处,却始终如听涛山下悠悠的沱江水,飘荡着一种长长的、湿湿的思念.

原始链接: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42623
转自:158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