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生长到这样一个小城里,将近十五岁时方离开。出门两年半回过那小城一次以后,直到现在为止,对城门我还不再进去过。但那地方我是熟习的。现在还有许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里,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我的印象里。 ------沈从文 沈从文先生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坛的一朵奇葩,也是一个奇迹。一个终生称自己为“乡下人”的农村娃,只有高小文化,如果填写干部履历表,文化程度一栏肯定填写“小学”二字。他幼年野性顽劣,读书常常逃学。尚未满十五岁就进了一支当地土著部队当兵。开始了他作为一个军人的生涯,也开始了他对一本社会“大书”的阅读。在部队里作了湘西王陈渠珍的文字秘书。一场大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弃武从文,孑然一身来到了北京,那年先生二十岁。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先后报考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都因学历不够连报名的资格都没有。他拼命读书和写作,十年后站在了北京大学的讲坛上,成为一名北大文学教授。在那个师生绝对不可以产生感情的年代里,他不屑于别人怎么看他,怎么说他,居然向自己所教的北大文学系的学生张兆和写了三年的情书。出身江苏名门望族的张兆和后来成了“乡下人”的妻子,相濡以沫,恩爱到老。1988年先生通过诺贝尔文学奖终评,可先生没等到颁奖便溘然长世了。就在先生辞世的第二天,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评委打电话向中国驻瑞典大使管询问是否属实时,中国驻瑞典的文化参赞居然说:“不知道沈从文是谁?中国没有沈从文这个作家”……因为诺贝尔文学奖不颁给过世的作家,因而先生成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获得终评通过而没有获奖的作家。据有关图书销售资料显示,自从先生辞世后,国内沈从文与周作人的文集是卖得最好的, 著名作家,乡土文学大师,中国现代文学巨擎等等一个又一个的光环照在终生淡薄名利的先生身后。著名作家汪曾祺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二十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二十岁以后生活在对这一片土地的印象里”。而在先生的身后,如星辰般璀璨的荣誉也让先生的在天之灵生活在另一个世界的印象里;先生生前没有多少人知道他,懂得他,但先生那永恒的作品,永远的魅力,却让世世代代的读者保存在永远的“印象”里!(像我这样的写游记,居然用这么多的文字叙说人物的经历,不知是不是我的独创) 雨后的凤凰古城碧空如洗。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坐在老墙边学写生,好奇心驱使我走过去看看他画得怎样,他幼嫩的小手在倾斜的画板上绘吊脚楼,小孩和他的画都非常可爱。我对他笑了笑,他怕我看他的画,怪不好意思的放下画笔,叉开两只巴掌,十个指斗想把画遮住。我问他画了多久了,他腼腆地向我伸出两个指头。我随口问他沈从文故居在那条街?问了我又后悔了,居然向一个小孩问路,是难为他呢?还是自己笨拙,缺乏基本的问路常识,暗自窘迫而好笑。可那小男孩迅速把画板和画具盒一收,爽快地说:“我引(带)你去”,湘西人的豪爽侠气想来是在骨子里一代代传承的。那小男孩带着我转过两条老街,经过好几个卖姜糖的店铺。到了中营街十号。一座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精巧古朴的四合院出现在我的眼前。大门上“沈从文故居”五个不大不小的遒劲字体极赋个性,也象先生的为人与为文一样的独具特色。我从包里摸出五元钱准备给为我带路的小男孩。我把钱递过去时,小男孩面露嗔色回头就跑了,我只好对那小男孩,也对凤凰古城的未来投去倾慕的一瞥。 跨进了大门,一位漂亮的年轻导游带着我和另外几位游客一起游览先生故居,看到这位美丽贤淑的年轻导游,倏忽间让我联想到先生的母亲黄英。先生在《从文自传》里写到:“我的母亲姓黄,年纪极小时就随同我一个舅父在军营中生活,所见事情很多,所读的书也似乎较爸爸读的稍多……我的气度得于父亲影响的较少,得于妈妈的似乎较多”。从先生的母亲到眼前的导游,看来山灵水秀出美女的确不假。 沈从文故居是一个朴素而氤氲着书卷气的四合院民居,整个房屋分为前后两栋,正中有一个用红沙石铺成的天井,天井中间放有一口硕大的水缸。据导游说这个房子的形状有点儿像“器”字形结构,蕴含着对文武之追求。房屋内的陈设也和其他名人的故居没什么大的异象。手稿、书籍、古旧家具、生活用品、学习与工作用品等等。这里的房屋,这里的陈设,这里的每一件微小的物品,仿佛都与先生那不朽的文字有着一种天然的一致,质朴、自然、宽容、忍让,乃至为我们担任讲解的导游也是那么清纯而素雅。我逾发对这里的一切产生了一种虔诚的敬仰。 我一个人在先生曾经用过的木质书桌和太师椅前久久的留恋,就是在这张古旧笨重的书桌上,先生创作了《边城》、《长河》等不朽名篇,完成了《中国服饰研究》那样的扛鼎之作。如今故人西去,桌椅凄凉地摆放在这里。犹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隐约透出几分刚毅,几分沉沉的沧桑感。这桌椅又是时代的书记员,也是成就一代巨匠的见证人。我仿佛看见和蔼可亲的先生正用毛笔誊写着一页又一页文稿,也誊写着一页又一页的人生。 我终于想到了对先生最好的怀念方式就是多读先生的著作,学习先生不卑不亢,不折不挠,忍让谦和,以一颗平常心观察和思考社会和人事的质朴而崇高的品质。我来到了故居的沈从文书店里,依然是那位美丽大方的导游为我介绍了《从文家书》和《无从训服的斑马》这两本书,《从文家书》收录的是先生与夫人张兆和女士的往来书信,《无从训服的斑马》是一本散文集,书的前言是先生的孙女儿沈红写的一篇名叫《湿湿的想念》的怀念文章,是先生其他所有文集上都没有收录的,极具珍藏价值,我买了两本,一本是自已读,另一本打算带回来送给我认为应该送的朋友。那导游娴淑的为我盖上“沈从文故居留念”的篆体印章,脸上飘着浅浅的桃花把书交到我的手头。此时我心里多么希望她要么一时找到印章,要么一时找不到印油,让我多在这儿呆上那怕几秒钟。可是一切贪婪的意念都将只能是幻想。我还是很快地拿着书走出了故居的大门。 此时明媚的阳光正映照在故居大门外侧那雕花的窗棂上,还有那热情水灵的导游的脸上。终生都眷爱着家乡的先生此时如果魂归故居,一定又是一篇不朽的杰作。 我一边往外走一边在心里想:这里明年我还会来,还有明年以后的明年…… 该地区的相关文章:湘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