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千两茶和安化茶叶的复兴.

[游记]千两茶和安化茶叶的复兴.

2008-05-22    sina.com.cn

“世界茶王”何时再称王——千两茶和安化茶叶的复兴之路

2007-04-03 18:12:26

大中小

标签:茶

自古以来,安化茶名甲天下,唐代就有“渠江薄片”闻名于世。几乎自有文字记载起,茶叶就与中华民族的文明相始终。几千年发展到今天,真正以地方命名而为世所公认的茶,仅普洱茶、祁门茶、安化茶三种。安化茶品类繁多,安化地理条件独特,茶叶品质优良,制茶技术精湛,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世代变迁,物用更替,民生沧桑,安化茶其名其实已远不及普洱茶和祁门茶,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造福民生中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茶叶对于安化的重要性,纵观历史,可用“茶贵则邑富民富,茶贱则邑穷民穷”来概括。清雍正八年县内立茶碑载“所赖以完国课、活家口者,唯茶一项”。宋朝设“博易场“(即茶市)于县境,明朝以安化黑茶为官茶运陕甘茶马司换马,清朝则红茶大盛,而民国24年(1935年)湖南《民国日报》记载:“安化为全国产茶极富之区,岁入总额在50万元(银元)以上”,历史不可谓不辉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大力扶持茶叶生产,安化茶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安化茶叶也跟随整个茶叶行业经历了自己漫长的阵痛期,一度衰落到谷底。
拨开云雾看庐山真貌,这几年安化已经悄然崛起了一些民营茶叶企业,安化茶叶的资源优势和市场影响力雄风犹在。威古今之势虽然不同,在现今条件下,安化茶如何走整合复兴之路,乃至吸引资本打造行业船舰,作为区域经济的强势拳头出击,仍是一个极有价值的问题,值得重视和思考。安化茶叶历史和文化深博而且神奇,本文选取安化千两茶为例,并涉及其他史料,管窥蠡测,以供商榷。
神奇千两卷
一般说来,在我国尤其是长江以南地区的饮茶风尚,约有一个大体的传播规律。台湾产好茶,饮茶之风也盛,对国茶研究比较精深细致。而港澳粤三地,民间或者说社会各各阶层对饮茶也相当研究。台湾人饮红茶,三地和沿海其他地区也会饮红茶,然后越过南岭向内陆蔓延。蒸青绿茶、铁观音、小种乌龙都曾经是这么一种流行风一路刮过来的。台湾人所著的一些茶书,像《茶史初探》、《中国茶经》等写法独到、史料翔实、行文严谨而雅致有趣,是第一流的当代茶著,广布坊间。
台湾文字工作者曾至贤花费十年心血,于2001年写成了一本影响甚大的茶书《方圆之缘——深探紧压茶世界》,以至随后几年引发了一股收藏紧压茶珍品、品饮紧压茶的热潮。在这本书里,绝产多年安化千两茶(因其属于茶卷,本文亦称为千两卷)横空出世,惊动江湖。此书对千两茶推崇备至。2005年1月,广州军区副参谋长李卓成回老家安化过春节,据说他见到当地党政官员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知道吗?安化千两茶在广州热得不得了啦!”
品饮一道,讲究甚多,但茶叶品质的高下总是以色香味形为鉴评的。《方圆之缘》一书售价甚高,每本高达2400元新台币,然广州较大的茶行几乎每店皆备。其中讲到对一个陈年花卷开堂破汤时的情景,当时台北政要和名流耆老毕至,视为盛典。破篾竹、揭棕皮、撕蓼叶,观之其色如铁。泡而品之,则沉香浓烈,进口滑爽,汤色金黄明亮。千两茶属于黑茶系列的紧压茶中的花卷茶,和红茶、绿茶以及乌龙茶的越新越好不同,其陈放时间愈久味道浓烈醇香,若有窖藏茅台之特性。陈年千两茶内质转化的生物化学机理尚是一个待解的学术之谜。品质独特者可泡数十上百道而犹有沉香;泡后放置一个星期其味仍然完好,无碍品饮。
近年来,千两茶风行韩、日和东南亚地区。韩日茶商不懂中文,但对千两茶却直接以“千两”呼之。今年春节前,有些两国客商远足安化黄沙坪,数度重金搜购陈年千两茶,访遍民间和茶厂,确因其不可再得。他们甚至把当地招待他们的陈年千两茶茶叶残渣以保鲜膜仔细包好,全数带回去。
因茶叶加工技术的发展和交通运输的便利,已有近200年历史、人工踩制并适应驼马运输的千两茶于1958年停产,为花砖所取代,直到近年才逐步恢复生产。目前珍藏于全界的陈年千两卷屈指可数,大英博物馆存有一支清代安化老茶号天一香茶行生产的花卷,日本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加工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台湾坪林茶叶博物馆和千茂茶业、湖南茶叶进出口公司也各有一支年代不同的陈年千两卷,均为不可再得的珍品。故宫博物馆存放的一支,据说估价已不下250万元人民币。在安化,以1950年代、1960年代和1970年代的原料新制的千两茶,四个卷(即四支)的售价在10万元人民币左右。
重出江湖的千两茶,其踩制技艺为安化所独有。江南边江曾是千两茶的主要产地踩制技术为一刘姓少数人所掌握,立有传子(媳)不传女(婿)之规矩。千两茶和花卷做工精良,极需劳动力,曾有人将一卷千两茶放入池塘浸泡七年,找捞起来看,茶心细密干燥如初,色香味品质不变。《方圆之缘》所述开卷之千现款茶,外包竹篓上有“华堂“二字铭记,作者以为是一晋商茶号名(以往山西客商多有经营千两茶者),实则乃过江踩制师刘华堂所留,此人1950年代还在做千两茶。
渊远安化茶
安化古称梅山,境内山脉连绵,重峦叠嶂,茶树广生,早在1072年建县以前就以产茶而名。唐代杨晔在《膳夫经手录》里说:潭州茶中有(益)阳团茶和渠江薄片,销往湖北江陵、襄阳一逞。五代毛文锡《茶谱》也说:“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烹之无滓也。”又载:“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渠江发源于新化西北,经溆浦县边界至安化渠江镇汇入资水。说明公元9世纪时安化就已有了茶叶商品规模生产和经营。
茶叶在安化“山崖水畔,不种自生。”并且“崖谷间生殖无几,惟茶甲诸州县。”北宋需要茶叶与西北各民族换购马匹,政府设“博易场”于县境,运入米盐布帛,交换以茶叶为主的土特产。至元、明,茶树由野生进入艺植,“深山穷谷,无不种茶,乡民大半以茶为业,邑土产推此第一。”由于耕地稀少,粮食素不能自给,茶产多又价格高,以茶易粮成为解决民生的主要门路之一。所产茶叶质地优良,明洪武年间即有“芽茶”入贡。由于茶马互市的发展,安化在嘉靖三年(1524)以前已创制黑茶,远销西北。明末清初,安化黑茶已逐渐占领西北边销茶市场,并运往晋、陕、冀等省销售,最高年份达4000吨,是封建王朝“茶马政策”的主要茶叶基地。
近代安化茶业经历了由兴到衰的曲折过程。1685年《湖南通志》记载:长沙府所属12县,共产茶约12500吨,其中安化占70。18世纪国际茶叶市场以红茶为主宗,咸丰初年崛起的安化红茶做工精细,品质甚佳,为中国三大正宗红茶之一,颇受市场青睐。同治年间编纂的《安化县志》说:在红茶初兴时,茶商打包封箱,把安化红茶冒称武夷红茶出售,销路很好。孰知安化红茶清香味厚,原不亚于武夷,于是公开以“安化”字号进入国际市场,畅销西洋,以致享有“无安化字号不买”之美誉,当时年产销量达10万箱(约合3024吨)。后来由于印度、锡兰(斯里兰卡)在英国扶植下发展茶叶,其红茶品质优良,很快风靡世界茶叶市场。加之英国为保持殖民地宗主国地位,对华茶限制日多,我国红茶失去市场竞争力,到1900年销英仅6关担(约合0.4吨),安化红茶随之元气大伤。以后经历了俄销和太平洋战争外销阻塞等诸多起落,安化茶叶不再有一个相对长期的稳定发展环境。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官僚资本加大对茶叶贸易的垄断,茶农受荷捐杂税层层盘剥,辛苦劳动却入不敷出。解放前夕,安化诸多茶叶重镇,如小淹、边江、江南、雅雀坪、酉州、黄沙坪、东坪等处,大批茶行倒闭歇业。到1949年,全县仅产茶2370吨,茶区经济衰退,百业凋敝,民不聊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从经济和政策上为茶叶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注入血液。发放大米帮助茶农复垦荒芜茶园,取消苛捐杂税,无息贷粮贷款,无偿推广揉茶机,对新发展茶园和低产茶园改造给予经济补贴,采取一系列奖售措施,鼓励了茶农积极性,茶叶生产进入了有史以来最好的“黄金时代”。1952年,安化全县茶园面积由解放初的7万亩恢复到10万亩,产量由2370吨半加到4456吨。茶叶生产全作组织的成立和制茶机械的推广,进而兴旺了安化茶叶。1958年,白沙溪茶厂改制花卷为茶砖获得成功。1959年,县茶场创制出享誉全国的名茶“安化松针”,并作为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珍品送寄毛泽东主席品尝。从1977年至1985年,安化产茶量由5645吨增至8500吨,收购总值由753万元增至1891万元。
黑茶、红茶是安化茶叶的大宗产品,绿茶也具有一定规模的年产量。但真正能代表安化黑茶制造肇始于明初,工艺经历代能工巧匠的探索和铸炼逐步成熟。时早产于小淹苞芷园,以后溯资江向上扩展,逐遍及全境。黑茶制造重视茶叶原料品质和制作工艺,以此形成自身独特的风味。安化黑茶以“六洞茶”最为著名,火烧洞、条鱼洞、漂水洞、檀香洞、深水洞、仙缸洞之茶,供不应求。单就品质而言,则以田庄之高家溪、马家溪所产量佳,俗称“高马二溪茶”。邻近桃源、沅陵等县也仿制黑茶,运至安化各埠出售,品质较次,称为“外路茶”,而安化本地所产则称为“道地茶”。前来安化采购、设店的茶商,有晋、陕、甘、鄂等省籍客商,各成一行帮。以晋、陕茶商资本为最雄厚,经营也最早,曾在冷市桥口建有楼阁,设立行帮组织互保。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ac7bdb010008qd.html539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