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金秋十月,夕阳红了半个天,站在东兴北仑河友谊大桥上,看余辉为大桥慢慢镀上金黄色,看大桥上庄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刹那间熠熠发出光芒。这是一种享受,是一种为天天强大起来的祖国而深深感到自豪的骄傲的享受。 不仅是防城港市百姓都熟悉这座大桥。但凡来到东兴不来看一看或留个影什么的游客,恐怕几乎没有。只是真正了解这座桥的历史,特别是了解它那几经风雨磨难的人却不多。 北仑河友谊大桥原名北仑河国际铁桥。又名中越友谊大桥。 最初于公元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动工修建。中法战争结束后,法国占领越南芒街,与中国满清政府商订协议,由法国负责技术工作及钢材供应,中国则负责工费与劳力,共同建成北仑河东兴通往芒街铁桥,全长118米,桥墩和桥面上下结构全部用钢架结构,3墩4跨,各桥墩用混凝土包裹,两年后大桥建成。大桥竣工后还规定每3年修一次,每年小修一次,由双方分担修理费。 经历了30几年的风风雨雨,大桥钢架部分日渐锈蚀,桥面原铺的钢板已锈穿孔,同时夏季行人过桥烫脚,因为当时附近一带群众习惯赤脚走路,到现在也是这样,尤其是越南边民,天再冷也光着脚丫,几双拖鞋凉鞋可以过一辈子。于是在维修中改铺为钢筋混凝土板。 日本侵占越南芒街后,一度侵占东兴,此桥失修,构件也日益锈蚀,二、三号桥墩墩基四周混凝土防护层部分被水冲毁沉陷,上部结构第一、第二孔纵横梁也大部分锈断。因一时无钱维修,当地民众就临时架设木梁木板勉强维持交通。解放前夕的1947年9月,东兴镇镇长李为先提议修复此桥,并做好工程预算报县政府,但修复计划终成泡影。 解放后的1956年11月18日至22日,周恩来总理和贺龙副总理带领中国代表团访问越南,中越关系进入前所未有的友好时期。1957年兴建大桥事宜提上日程,4月29日至5月3日中越双方召开北仑河大桥修建问题第三次会议,地点在越南芒街市行政委员会的所在地,出席会议的中国方面人员有交通部公路勘察设计第二分院第一大队测量队长杨理准、工程师钟晋文等5人,越方代表有越南海宁省委书记黄正等6人。会议决定由中越双方共同投资,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公路勘察设计院进行勘察绘图设计。桥长111米,5孔22.2米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桥面宽净空7米,行人路1.5米,设计水位=101.68桥面标高=102.2,桥头起点中国一侧k657+11.09,桥头终点越南一侧k658+35.91,概算总投资58.2万元。大桥两旁栏杆安装路灯,中越双方还临时成立了“建桥委员会”。 同年11月17日大桥动工修建。在建桥施工过程中越两国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顶住寒风冷雨,不怕艰苦困难,日夜进行施工。施工期间,朝鲜赴华参观团还到大桥现场参观建桥工程。 1958年5月25日北仑河友谊大桥竣工典礼。东兴、芒街两市镇的机关干部、居民数千人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副省长陈汝棠、越南民主共和国海宁省主席杜敏向大会致词并共同剪彩。中国交通部第二工程局局长彭祖龄代表中国交通部向越南交通邮电部公路局局长陈文球赠送北仑河友谊大桥模型。中国广东省副省长陈汝棠与中国干部在大桥头植下“友谊树”。 大桥建成通车后,为发展中越两国对外经济贸易,运送援越抗美物资起了很重要作用。1960年2月19日,越南共和国主席胡志明到广宁省会芒街视察时,在海宁省委书记黄正等20多人陪同下从芒街经北仑河大桥信步过境抵东兴。 同年秋广东省委书记陶铸来东兴,到北仑河友谊大桥视察时亲笔题词,把北仑河友谊大桥改称为“中越友谊大桥”,后人将陶铸书记的手迹刻上桥头排楼横额上。 1979年2月30日,此桥被炸毁;同年8月19日凌晨,大桥再次被炸毁。 1989年,中越两国关系逐步恢复。1992年双方协商重新修建大桥。3月14日,时任防城县交通局局长唐上琼作为广西交通厅授予修复北仑河大桥联络特使,先后四次偕同翻译抵达越南鸿基与广宁省交通厅厅长阮维兴会晤,为两国两省专家团谈判作准备。6月22日,谈判开始。26日中越双方代表团在越南鸿基正式签订修复北仑河大桥协议书。协议书决定北仑河大桥按1958年大桥原桥型修复,设计参数基本不变,预算投资180万元,中越双方各分担一半,中国承建中国东兴一侧三跨,越南承建芒街一侧二跨。我国由防城县交通局协助原钦州地区公路局承建修复工作,1992年9月1日动工,历时两年,1994年4月17日建成通车。 通行了,通车了,随后的这些年,中越两国经济迅猛发展,仅2003年从大桥出入境的人数达到220万之多,居全国口岸第三位。这是一个空前的数字,而北仑河大桥正在默默无闻地见证着这一切。 大桥 北仑河的水在缓缓流淌,上游还有不少船只在往来穿梭,它们与大桥朝夕相处,它们见证过大桥的多灾多难,也见证过大桥的荣耀。北仑河友谊大桥的历史,也是中越友好变迁的历史。 两国的国旗分别在大桥的两端矗立飘扬,正如两兄弟一刻不离的在挥手致意,它们仿佛在告诉人们,不要战争,要的是永远和平,就像现在这样该多好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