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张掖,银武威”,没到甘肃,这两句话就如雷贯耳,能在戈壁大漠的包围中称金道银,可想而知是十分富庶的。翻史书,知道张掖和武威,古称甘州和肃州,今日甘肃即由此得名。在闻名的“丝绸之路”上,张掖就一直享有盛名。自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西征得胜,汉武帝即取“张国之臂掖”,设立张掖郡,以通西域。从兰州到敦煌,不得不到张掖;到张掖,不能不去大佛寺。这里有全国最大的室内佛像,与一般坐佛立佛不同,张掖的大佛是卧着的表现的是佛祖涅盘(般下加木)状态。释迦牟尼面容安祥地躺在这里,一晃就过去了900余年。 大佛寺坐落在闹市区,从宾馆出来,过街就进了寺门。寺的门脸不大,但进去后很是宽敞。走进大殿,首先惊讶的是大佛的气势。在横贯几间大殿的佛坛上,如来佛两眼半睁半闭,嘴唇微启,右手放在脸下,左手放在腿上,神态祥和,彷佛正在酣睡。我们伫立在大佛的脚前,抬头仰望大佛的脚趾,脚趾上下排列,也有一层楼的高度。横望过去,一气贯通,大佛似乎站了起来,居高临下,俯视众生。资料介绍,大佛造像身长35米,肩宽7.7米,脚长4米,当之无愧为最大的室内卧佛。 在大佛寺惊讶的还有,佛像表现的是释迦牟尼临终前的情景,围绕四周,还塑有大佛十大弟子的举哀群像。这些弟子,也是一个个顶天立地,身高近6米,必须仰视。可弟子举哀,表情有的悲戚,有的欣喜。在佛像的头部,还塑有一妇人,手持锥子,作准备锥刺状,彷佛随时谋杀佛祖。导游解释,佛祖临终还会复生,有的弟子不明就里,只好悲伤;有的弟子知道结局,当然欣然。手持锥子的妇人是大佛的舅妈,一旦大佛不好好睡,她就行长辈权威,用锥扎之。于是,从古到今,已经过去了近千年,大佛还是长睡不醒,也只能长睡不醒。 导游话题一转,说起大佛的经历,更让人惊讶。尽管张掖地处雪山、大漠和戈壁的包围之中,可谓偏远,但“文革”的狂飙,依然波及到了大佛的安眠。当年一伙北京的红卫兵来此破“四旧”,无奈大佛实在太大了,再加上周围的百姓冷眼相看,他们无法将大佛撼动,这伙人只得以屠夫的手段,将大佛开膛破肚。大佛木胎泥塑,中间是空的,红卫兵取走了不少东西。别的没有记载,但大佛的心脏部位是一面铜镜,这倒印证了佛教“心如明镜”这一说。经此劫难的大佛似乎更加看透了人间的纷争,从此睡得更加安祥自在。在导游的提示下,我们看出了大佛前胸修复后的伤口,伤口犹如人体手术后的疤痕。但大佛大量,无论人间怎样折腾,荣辱不惊,照样沉睡在千年的梦乡里。 大佛寺声名遐迩,不仅有着全国第一的巨大睡佛,更令人惊讶的是它还是众多的历史事件见证。寺始建于西夏时代,传说当时一位高僧在这里静坐,听得附近有念经的声音从地下传出,于是掘地,得一佛像,因此建寺塑佛。后来尽管朝代更迭,但对大佛寺的修缮一直没有间断,使得大佛寺为河西走廊上规模最大、名声最响的佛门圣地。据地方志记载,当时的西夏太后常到寺内进香居住,成了当时来头最大的一位香客;南宋投降元朝的一位皇帝在此出家,不当皇帝了,转身却成了一代名僧。在殿后的藏经阁里,还藏有唐宋以来的佛经6800余卷,其中一部明英宗敕赐的《大明三藏圣教北藏经》,为全国仅存的几部经书中最完整的一部。 更令人惊讶的还有,历代统治者或者敬佛礼佛自在情理之中,可将佛寺当成产房的可能是大佛寺的又一特色。资料记载,大佛寺诞生过两位蒙古皇帝,元太祖忽必烈生于此,后来的元顺帝也生于此。佛门宽容,佛门显赫,张掖大佛寺也由此更加光彩夺目。 人生本来就是匆匆过客,汉代的张骞来过,东晋的法显来过,唐代的玄奘也来过。不过,他们来的时候还没有大佛寺,可等到意大利的马可波罗来的时候,大佛就安卧与此,冷静地等候着来来往往的芸芸众生,倾听着闹闹嚷嚷的人间故事。当然,大佛是深沉的,大佛无言,无论史书怎样编写,自己都缄默着,真正做到了睡自己的觉,让别人说去吧。 踏着前人在足迹,我们来了,我们又走了。离开张掖,离开了“塞外江南”,前面的路是一片荒凉,后面的路是荒凉一片,唯有张掖,就是上苍在这前后荒凉中精心营造的一片绿洲……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