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亥三月十五,得闲出游,余往张掖之行。 午,车出酒泉向南。沿途一带人家,杏梨始花,杨柳初叶,物候晚于敦煌。西傍乃祁连,苍山青峦耸峙,雪为峰冰为脊。望眼所及,大野平阔,草色浅薄稀疏。偶有绿洲,林带逶迤掩遮,遥遥可见。 值时敦煌宛然盛夏,高温在30摄氏度,青杏大若指肚,新梨虽小亦若豆,枣叶亦萌矣。 张掖有“金张掖”之誉,北依龙首、合黎二山,南望祁连,黑河穿境而过。碧草连雪山而穷天际,绿水越沙漠以注北海。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取“张国臂掖”之意而设郡。曾名甘州。甘肃省名“甘肃”之“甘”,即本于此。故,余素向往之。 注:本段改写自吴正科《大佛寺史探》一书相关文字。 午后,车抵河西学院。邀集亲友,前往大佛寺。时丽日旖旎,春风殆荡。古刹中风铎声声、香火袅袅、杨柳依依,闹市间一境幽清禅悦也。 大佛寺因寺中有亚洲最大室内木胎泥塑卧佛而得名。旧名迦叶如来寺,一俟西夏嵬咩法师创建卧佛殿成,又名卧佛寺、弘仁寺、宝觉寺等。北传佛教入中原,河西走廊为孔道,张掖地当中枢,此寺影响颇大,蔚为首要。吐蕃据河西、西夏得甘肃以降,藏传佛教又得以兴盛。此寺于宋元明三朝诸多皇室贵胄颇多渊源,野史传说良多且奇。 值时,卧佛殿修葺中,只见局部,余未能一览殿内全景。 余最为推崇者,乃寺中藏经之书法。大佛寺藏永乐佛曲1卷,御赐《北藏》6361卷,金书《大般若经》600卷,万历姑苏五大部150余卷,施造五大部金经约150卷。其书法之高超精细、书写之工整艰辛,令余感叹,亦痴醉矣。卧佛殿前壁砖雕亦可观。 黄昏,散步方场,又见木楼一,八面九层。 次日晨,驱车往肃南马蹄寺。 一路风冷,浓云铺布,偶尔开阖,可见几分阳光抑或一角雪山。四野一色灰黄,青苗与草,俱为初萌故不得见。 渐入山谷,地势渐深阔高陡。古甘州八景之一“薤谷晴岚”即此。谷一侧高崖红岩多开洞窟及舍利塔,依次为千佛洞、马蹄寺等所在。趋向谷中,裕固庐帐渐多,专事旅游餐饮娱乐。 风寒,零星有雨。云气亦低回,时合时升,掩隐山峰草树。气湿润而清冽。可闻松涛之天簌。 余等步行,欲往山谷尽处,观临松山瀑布。无奈雨愈疾,行至谷中冰川处,已然大雨。四望唯能百余米,冰上寒气凌人,冰下溪声訇訇。难禁骤寒,稍作逗留即返,未得见临松山瀑布。来时虽携伞,仍不免雨湿单衣。然苦笑之余,颇为兴奋。如此山中风情,不亲历则不能知也。 为避雨而入庐帐,饮奶茶酸奶,风味甚佳异。 帐上流雨,往往冻成薄冰片,悬垂窗外,顷刻即长,不堪自重而坠,倏忽击地,复又凝冻。时松涛雨声一齐入耳,颇多殊感。 久之,雨犹疾。待衣物湿寒稍缓,即溯来路下山。道旁老松森森,其下多苍石,偶现积冰。 谷中多石,形状平常。其色赭红、赭黑居多,又有灰绿。曾见两三绿白相间者,分处枯草乱石中,雨水洗沐一新,煞是好看。 河谷无流,之上有桥与亭,往之,周遭景好。时雨势渐小。至动物园,观鸱鸺、松鸡、马麝、白唇鹿、岩羊等祁连山区珍稀禽兽。 返程中,雨停云起,自一山豁间仰望,雪峰赫然,余最以为此行之奇景。云清与黛林,雪白与赭岩,恰是国画之山水意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