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敦煌之行(三) |
[游记]敦煌之行(三) |
2007-07-19 live.com |
敦煌之行(三) 鸣沙山、月牙泉 10月5日,为看见鸣沙山日出,我们五点半就起床,近七点来到鸣沙山。一进门,牵骆驼的人就来缆生意,我是很想骑上沙漠之舟的骆驼,但ZY怕骑上这毛耸耸的大动物,于是向前走了会,走不久,我怕错过了看日出的时机,于是决定还是骑骆驼,ZY也从怕骑到后来喜欢上骑骆驼了。 骑上骆驼,踏着细沙,不久,我们就来到主峰脚下。下了骆驼,上主峰还有一段近似直立的一截路。谁知走沙地不若走土地,你使劲越大,陷的越深,走的越吃力。只能慢慢磨,最后实在走不动,就顺着安好的梯子走。阶梯上也满堆着沙,不到100米的路程,我们爬上去已累行气喘吁吁了。站在山顶,风特别大,我们的耳朵、嘴里、鼻孔里都是沙,眼睛也不能迎着风睁开。从山顶远眺敦煌全景,城市的那一片绿,在诺大的沙漠群中,显得如此的孤零,但不可思议的是,就这样弱小的一片绿色,却延续着数千年,而且创造了那样辉煌的历史和文化。 下山时,我们坐的滑沙板,滑翔而下,上山费劲下山易,只要用双手扶着细腻的沙子,轻轻一纵,便“飞流直下三千尺”,这也是“鸣沙山”最好玩之处。玩了滑沙,我们玩的劲头还没完,ZY又提出开沙漠摩托。摩托在沙山上奔驰,我们的心随着起伏是沙丘时上时下,真是刺激。离开之际,ZY让我摄下她在沙地上走下的长长的足印,看着这大漠沙山上长长的足印,虽然不久它会被风吹沙粒埋光,但细想起来,人的一生,其实很多人在世上留下的,也正如这足印,很难万古长存的,但这弯弯曲曲、长长的足迹,仿佛寓意着人生意味,挺有意思。 玩够了,我们又骑上骆驼向即将在地球上消失的月牙泉走去。骑着温顺的骆驼,踏着清脆的驼铃,朝阳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好长好长,顿时领悟了三毛的快乐。骆驼在起起伏伏的沙山上前进,远处一对驼队正在太阳的光芒下行进,画面真美。再看看这沙丘,山光滑而有韵致,光色合奏,金黄与黛赭纯净地流泻着,堆成无数流畅的音乐般的山。山与山互相独立,又互相联系,在独立与联系中形成高低不同、色调不同、组合不同的新组合。骆驼走着它千遍万遍的路,我却领略着我从来未领略过的神奇与美丽。 近十点,月牙泉到了,月牙泉是敦煌又一堪称奇迹的景区。在群沙环绕的谷地里,居然能有这样一汪清泉,千百年来任风沙肆虐,却不会干涸,也没有被埋灭。巍巍沙漠环抱一弯如镜的泉水,宛如天上新月落入人间,象大漠手里捧着的一掬银片,闪耀着无限的光芒。 然而,月牙泉永不干涸的神话不久将破灭,人为的过度采用地下水使月牙泉的水位大幅下降,天的镜子,已不再明亮。今天的月牙泉,是靠人工的努力才保持还有水源的。 莫高窟 下午我们乘车到了这个声名震耳,却震不了我视觉神经的神圣地方—莫高窟。莫高窟素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保留了十个朝代、历经千年的洞窟492个,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00多座。题材多取自佛教故事,也有反映当时的民俗、耕织、狩猎、婚丧、节日欢乐等的壁画。这些壁画彩塑技艺精湛无双,被公认为是"人类文明的曙光"、世界佛教艺术的宝库。 七天敦煌之行结束了,一路行来,多是戈壁大漠,让人体会了沙的柔美,戈壁的荒凉、浩瀚、宁静。 |
转自:http://pjzx666.spaces.live.com/blog/cns!690C26C2AAD9E62A!213.entry?_c=BlogPart20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