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敦煌莫高窟游记-莫高窟(中国)-生活好助手 |
[游记]敦煌莫高窟游记-莫高窟(中国)-生活好助手 |
2007-07-16 |
美丽的敦煌引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思和感慨,从古到今歌咏敦煌的诗词数不胜数 写莫高窟的文章更是无计其数,其中又不乏名家高手,这文章再做下去连自己也觉得愚蠢 但是,我最终还是忍不住动笔写下这个题目 因为,这毕竟是我向往已久 终生难忘的地方啊! 初识敦煌,是四十多年前在小学历史课本上,是一页印着 敦煌飞天 的彩色插图 那上面有两个不分男女的人物,但眉目轮廓及体形姿态线条十分清晰,身材修长,昂首挺胸,双腿上扬,双手散花,衣裙飘带随风舒展,由上而下,徐徐飘落,像两只在空中游弋的双燕 记得当时课本中有好几幅插图,但我只倾心于这幅 敦煌飞天 ,竟烂熟于心 及至真的到了敦煌,就仿佛在踏访着一个陈旧的梦境 诗人赵朴初先生曾写过一首 莫高窟飞天赞 : 擎盖技华绕上方, 莫高窟确实是我国最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也是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中心,它有着悠久而富于传奇色彩的历史 史料记载,佛教是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的 公元366年,乐樽和尚在敦煌鸣沙山首开石窟 到唐朝,鸣沙山侧的悬崖上,已经出现了上千个石窟,号称千佛洞 这是中国最大 最完整的石窟群 直到现在,仍有石窟492个,塑像2450尊,壁画45000余平方米,如按1.5米高计算,总长达30公里 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我们了解古代历史 艺术 宗教的重要窗口 现有,我终于踏上去敦煌的旅程 汽车从柳园出发,经敦煌市沿着公路向东南方向驶去 四周是荒凉的戈壁,汽车似乎要把我们带到沙漠腹地 突然,远处地平线上隐隐出现了一片深色,汽车向它飞奔而去 深色逐渐扩大了,显出了绿色 原来那是一片树林 汽车欢快地冲进了林荫道,两旁是高大的白杨树,莫高窟终于出现在眼前 站在写有 莫高窟 三个大字的牌楼前,面对着檐廊栈桥相连的上下四层石崖洞窟,每个人都激动不已 在莫高窟导游的引导下,我们参观了向游人开放的10个洞窟,在古代艺术画廊里游弋了多半天,眼中映满了美妙的造型,脑海里装满了神奇的故事 其中印象最深的,除了321窟那飞姿优美的 敦煌飞天 之外,还有 藏经洞 九层楼 和 卧佛 我们的参观是从 藏经洞 开始的 藏经洞即莫高窟17号洞,位于是16号大窟甬道的北侧,是座高约1.6米,宽约2.7米的小石屋 来到洞内,边看边听导游小姐的讲解 她那甜润而沉重的声音吸引住我:清光绪26年,也就是公元1900年,莫高窟的道士王圆碌在清理洞窟的流沙时,偶然发现了一个秘密,通道的北壁有个不知何时封闭小石屋,里面珍藏着数以万计的经卷 手稿 文书 织绣 因沙漠干燥,保存得非常完整 这是神话中的聚宝洞!它的神秘在于不知什么时候,也不知什么人将这批珍贵的文物放在里面,并将洞口封闭 从此,便无人知晓 当王道士用一双枯瘦的手打开洞门之后,一批批外国探险家 考古家接踵而来,有英国的斯坦因 法国的伯希和 俄国的鄂登堡 日本的桔瑞超等 他们想方设法 挖空心思从王道士的手中拿走了大批文物,分别收藏在英国 法国 日本 俄罗斯等地的博物馆 从此,莫高窟的珍贵文物流散到国外,其辉煌的艺术也随之介绍到了国外,震动了国内外学术界,吸引了不少学者对莫高窟的遗书和造型艺术进行专门研究,形成了一门国际显学 敦煌学 听到导游小姐的祥细解说后,我想起散文家余秋雨在参观敦煌莫高窟时,曾写下一段令人痛心疾首的文字: 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一位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的民族伤口在滴血 从 藏经洞 出来,接着参观的是第96窟,这是莫高窟最大的佛窟,人们又称之为 大佛殿 九层楼 大佛殿位于石窟群的正中间,窟檐依山崖峭壁建造,高达45米,共九层 第九层为八角顶,覆盖佛像窟顶 下面八层为依崖建造的五间六柱大型两角窟檐 檐角上翘,下垂风铎,是一座气势雄伟壮观的楼阁 它是莫高窟最大的建筑物,也是莫高窟的标志 窟内的倚坐弥勒佛像,又称北大像,高34.5米,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尊室内石胎泥塑佛像 弥勒 ,为梵文音译,汉文意译为 慈氏 ,是佛教的 未来佛 据 弥勒经 说,弥勒居净土世界,是释迦牟尼的接班人 释迦牟尼涅 后,弥勒将降生人间,引度世人进入弥勒净土极乐世界 据敦煌遗书记载,这尊大弥勒佛像修建于唐朝 公元695年 ,由禅师灵隐和居阴祖等共同建造 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于公元684年当政,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地位,直接利用佛教的宣传,声称自己是弥勒佛的化身,下降人间来拯救众生的苦难 并下令各州县建大云寺,造弥勒佛像供俸 这座大弥勒像,可能就是这次崇佛政治浪潮中修造的 容纳大佛像的洞窟是一个高耸的室内空间,下大上小,由于塑像巨大而坐落的面积狭小,雕塑家便在造型上大大强调了佛像的头部体积,虽然大大超出了人体正常比例,但解决了由下仰视造成面部形象不完整的缺憾 观者在仰角视距30多米的情况下,仍然清晰地看到佛的面部表情 坐佛从头到脚,体形圆浑饱满,气度雍容,表情庄重,佛头微微下俯,眼光下视,人在窟底仰视,与佛目光相接,更觉得佛的庄严伟大而感到自身渺小,增加了佛教的感化作用 我们参观的最后一个洞窟,是第158窟 在这个建于中唐时代的窟内,西壁前面的佛坛上横卧着长16米的释迦牟尼涅 像,轮廓鲜明,头形长圆,面部表情极其自然,那半合半睁的双眼,显得那么安祥 那微微含嫣的嘴唇,又是那么欣慰 那枕手横卧的睡姿多么平静悠远 那密集的衣纹线有规律地起伏流动 整个人体浑然天成,富有韵律感,完全是一睡美人的神情姿态 佛经上讲,涅 并非死亡,是指经过无数生死轮回后获得的新的精神境界,也是成佛的标志 因此,雕塑家塑造了释迦牟尼涅 时从容不迫 心绪坦然 对未来充满希望和自信的神情 导游小姐向我们介绍说,敦煌艺术的显著特征是塑绘结合,相辅相存 你看,这身卧佛像周围画有举哀的弟子和帝王,由于还未觉悟,对佛的涅 感到极度的痛苦和悲伤,有的嚎啕大哭,有的痛不欲生,有的幸灾乐祸 生动地刻画出他们的内心世界 在他们的背后,又画了觉悟较高的菩萨,知道佛涅 并非死亡,死是意味着再生,因此表现出坦然肃穆的表情 涅 的佛 举哀的弟子和俗人与镇静的菩萨构成动 静 动 静的情感变化,充分表现了释迦牟尼涅 时的神圣热烈气氛 在敦煌莫高窟度过的难忘的一天,使我深深感到它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为艺术画廊 佛教圣地和历史博物馆的综合文化艺术中心 难怪莫高窟的奇光异彩会使无数学者 游客向往和倾倒 |
原始链接:http://www.vekee.com/b23668/ |
转自:31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