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内不允许拍照,所以留下的仅有一叠外观照片、零星记忆碎片和说不尽的沧桑悲凉。 鼓起勇气记下那些许脑海中的片断,为莫高窟曾有的辉煌和创伤。 莫高窟,位于鸣沙山东麓、宕泉河西岸,处于沙山与三危山(石山)的交接地带。 从公元366年,乐僔和尚在宕泉西岸开凿第一座石窟开始,到唐代已达1000余座,“千佛洞”由此得名。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吐蕃、隋、唐,一直到西夏、宋、元、明、清,不断开凿、修缮,扩建至现今的规模。现存、发掘洞窟仅735个,窟内壁画四万五千平方米,彩塑三千余身和唐宋窟檐木构建筑五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 宕泉河早已枯涸,河床泥沙仍保留着河水冲刷的痕迹,如老人沟壑纵横的面容。沿河道向北眺望,开凿的孔穴散布西岸石壁上,绵延至遥不可见。远方昏黄沙山映衬下,令河床中斑斑荒草愈发寂寞无依。 穿过牌楼,参天古木掩映,石壁展现眼前,数层洞窟不规则排布其上。大小各异,高低不同,石壁上步廊起伏交错。破败的木阁、木构窟檐上下左右散布的彩绘随处可见,遍布整个石壁。有的只剩下淡青颜色,有的图案中人物、形态乃至表情依然清晰可见。 石窟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实际上,开凿石窟原本就是在河道西侧的石壁上。从石窟内斑驳破裂的壁上,清晰可见碎石沙砾的痕迹。据导游介绍,这些岩石属沙砾岩,没有一般岩石的致密,稳定性不好(不懂地质,也不明白详细情况)。 随导游小姐拾级而上,洞窟之间穿行。 莫高窟艺术主要表现在雕塑、彩绘、壁画三个方面。大多的石窟由前室和后室(主室)组成,前室通常建有木构窟檐。莫高窟崖面坍塌,大部分前室不复存在。 石窟建筑形制分几种形式:禅窟、中心柱窟、殿堂窟、大像窟、涅磐窟等。小者仅能容身,大者数千平方。 禅窟:僧人用以禅修的洞窟; 中心柱窟:源于印度支提窟(支提,塔的意思,支提窟即塔庙窟),中间设佛像,用以礼拜。 殿堂窟:北魏至西魏,由洛阳传来的中原风格。石窟正面开一大龛,如一座殿堂。 仅择几个比较著名的来聊。 96窟,巨型弥勒坐像,始建于武则天证圣元年,高达35.5米,为莫高窟最高的佛像,是仅次于乐山大佛和荣县大佛的第三大坐佛。依山而凿,石胎泥塑彩绘而成。 佛像双目微俯视,左手平伸放于左腿上,右手放右腿,手掌向前。方形窟顶,光从顶部射下来,宛如佛光普照,更显庄严神圣。 容纳大佛的空间下部大而上部小,平面呈方形。楼外开两条通道,既可供就近观赏大佛,又是大佛头部和腰部的光线来源。 其外附岩而建的是一个九层的遮檐,俗称“九重楼”,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也叫“北大像”。正处在崖窟的中段,与崖顶等高,巍峨壮观。其木构为土红色,檐牙高啄,外观轮廓错落有致,檐角系铃,随风作响。 130窟,盛唐时期26米弥勒。窟顶为唐代流行的覆斗顶行,正面上部、中部有明窗,下部有窟门。方形窟顶,采光通风又可遮雨挡风。 盛唐的148窟,平面为横长方形,窟顶为横向圆拱顶。15.6米佛卧于1米高佛床上,螺髻,面容安详,唇角含蓄笑意,一手枕于头下。背后石壁上绘制大型涅槃经变画。佛身上袈裟衣纹曲线柔和自然,与身体起伏相合,构成完美韵律。线、面、形体,犹如莲花绽放,简洁、静穆而不冷漠,春节而不孤寂。 石窟地面多为地砖。历经千年,砖面花纹依然清晰可见。130窟(记得好像是)地面居然有5层之多,为不同朝代不断累积而成。 除雕塑之外,彩塑、壁画也是莫高窟的主要艺术形式。 彩塑。西北沙漠地区石材、木材少,于是采用木棍为骨,上面扎麦草、芦苇之类东西,以便泥土附着,敷上掺有杂草、兽毛的粘土,塑除形状,最后表面绘出颜色。 微笑的阿难,满面沧桑的迦叶,体态丰腴肌肤莹洁身上波斯风格金色璎珞的菩萨,怒目而视肌肉贲张的金刚… … 莫高窟的壁画属于水粉壁画,只有元代一窟是水彩壁画。 壁画按照内容分为: 尊像画,即人们供奉的各种佛、菩萨、天王及其说法相等; 佛经故事画,是以佛经中各种故事完成的连环画; 经变画,是隋唐时期兴起的大型经变,综合表现一部经的整体内容,宣扬想象中的极乐世界; 佛教史迹画,表现佛教在印度、中亚、中国的传说故事和历史人物相结合的题材; 供养人画像,即开窟造像功德主的肖像,这是一部肖像史。 另外还有民族传统神话题材及各种各样的装饰图案。从壁画中,可以看到各民族各阶层的各种社会活动,如帝王出行、农耕渔猎、婚丧嫁娶、商旅往来、使者交会、弹琴奏乐、歌舞百戏┄┄世间万象。 壁画,就谈最著名的飞天。 飞天,是佛教中称为香音之神的能奏乐、善飞舞、满身异香的美丽菩萨,梵语称之为提婆。一些佛教作品描写飞天往往出现在乐鼓齐鸣、天花乱坠的佛说法的庄严时刻。 北梁北魏时代,受西域风格影响明显。形体较短,上身半裸,斜披天衣,长裙赤足,身体呈“V”字形,转折强烈;多为男性形象,身体强壮,有沉重之感。 西魏以后,中原绘画风格渐渐融入佛教壁画内容。云气缥缈、鲜花满天的背景中,飞天长裙飘飞,面容清秀,神态安详,或弹箜篌或吹横笛或单手支颐。矜持而娴雅。 隋飞天多以群体出现,小巧玲珑,飘带简练流畅。 敦煌壁画还有一个特点:多层。往往后一个朝代的壁画土层剥落之后,发现下面又有前朝的壁画。 壁画,可以掩盖。 历史,同样如此。 莫高窟作为艺术的宝库,不同时代的艺术风尚在这里汇集成斑斓景观。敦煌唐代艺术代表了中国佛教艺术最璨烂的时代,外来的艺术与中国的民族艺术水乳交融。 西方学者将敦煌壁画称作是"墙壁上的图书馆"。从这座延续千余年的形象的史料库里,学者们探寻着中国西北同中亚、南亚各国的历史、经济、文化的错综复杂的交流关系。 算了本来充满美感的敦煌艺术,让我说得支离破碎。 还是自己去看吧。 除极个别部分为资料,绝大部分为凭借记忆所写,出现疏漏的话,见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