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9月24日上午,去看敦煌最著名的景观——莫高窟,那使敦煌在全世界闻名遐尔的原因。 莫高窟每天上午九点至下午五点开放。旅游资料上都说要在上午去那里,因为上午的光线比较充足,可以看得清楚些,跟西千佛洞一样,除了自然光的照射,莫高窟的所有洞窟内都是严禁任何光源的。到了这里才知道,如果是跟团旅游,参观的时间根本不能自己做主,来参观的旅游者实在是太多了,已经远远超过了莫高窟所能承载的数量。据测算,莫高窟每天最多能容纳2-3千人参观,现在每天接待的游客数量超过了6千,这还是在严格控制人数的前提下。因此,准备来游览的各旅游团队需要事先向景区管理处申报人数,并服从管理处在时间上的分别安排。这次我们有当地的朋友陪同,倒是不用担心不能按时进去。 九点开放,我们八点半就赶到了莫高窟的大门。不要以为自己来的早,比我们早的人多的是。从市区去敦煌的路上,各种车辆就川流不息,我们到达时,停车场已经停满了大大小小的车,旅游车、出租车、各个单位的车……熙熙攘攘,满满当当,与西千佛洞的冷清寂静形成鲜明对比。 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走进了莫高窟的大门,满怀期盼,去亲眼看一看那些闻名天下的宝藏。莫高窟现存近五百个石窟,每天开放的却很少,有时是十个,有时是十五个,今天开放十五个洞窟,还都说我们运气不错。 走进第一个开放的洞窟,黑洞洞的石窟里挤满了游客,等待着导游来讲解,里面的导游都是莫高窟管理处统一管理和安排,各旅行社的导游是没有讲解资格的。以前是聚齐二十个左右的人,就由一个导游带着逐个参观开放的石窟,钥匙在导游身上。现在游客太多,导游的人数远远不能适应那样的讲解方式了,所以改成每个导游在洞窟那里等候,凑齐一批游客就讲解一次。人多的时候,导游也会偷懒,每次都要洞窟里聚满了游客才开始讲解,几十、上百人挤在一起,跟着导游手电筒的亮光走马观花地看一下,还没有来得及细细感受,就听见导游说“我的讲解就到这里,请大家到下一个洞窟参观。”洞窟内没有照明,也不允许游客携带照明设备,没有导游的手电筒,几乎什么也看不到。可能是游客太多、讲解员已经疲于应付了,感觉这些年轻的讲解员远不如西千佛洞的讲解员敬业,每个人都是照本宣科地背几句讲解词,讲解得也不详细,给人的感觉只是在应付。而游客呢,绝大多数的感受只是到此一游而已,不要说大部分人对于敦煌的历史与艺术并无了解,即使是事先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在这拥挤的人流中,在手电筒短暂停留的光亮中,那些闻名遐尔的艺术珍品其实也看不很真切,更不用说细细去品味了。 虽然只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地一瞥,莫高窟还是使人感到震撼。洞窟墙壁和天花板上密密麻麻地绘满了壁画,主要是佛像,还有佛教故事,以及人们想象中乐土世界的生活。这里被称为千佛洞,就是因为洞窟内绘满了佛像,“千”只是数词,泛指多,并非实指一千。这里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密密麻麻地堆满了珍贵的宝藏,五百余洞窟,四万五千平方米的壁画,两千多樽彩塑、五万多件手写本文献(大部分被掠夺)……这其中的任何一件,单独拿出来都是无价之宝。比如那些飘逸灵动的飞天,那作为敦煌市标的“反弹琵琶伎乐天”,这些以前大家心目中敦煌艺术品的标志,在莫高窟的艺术宝库中其实是非常不起眼的很小的部分,飞天只是为佛唱歌跳舞和散花的侍者,散落在壁画不起眼的角落,要特别留意才能找到;反弹琵琶是55窟和100窟中描写弥勒佛下世后幸福的生活场景中的舞者,是那成千上万个人物中的一个而已……而这些许许多多的无价之宝就那么地挤在这里,发出璀璨夺目的光芒,这光芒,即使在没有光照的黑暗中,也是光彩四射。 跟着拥挤的人流,在拥挤的宝库中穿梭,一上午,走马观花看完了开放的所有十五个洞窟。脑子里和眼里都装满了各种信息,又还是觉得遗憾,感觉没有看到我期望中的莫高窟。真正的艺术品,是不应该在这样拥挤、匆忙的环境中来欣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