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独自西行(四章)莫高窟 |
[游记]独自西行(四章)莫高窟 |
2008-05-22 sina.com.cn |
独自西行(四章) 莫高窟:漂泊者的家园 我的手无法触摸秦汉以前羌族同胞那些冰凉的尸体。他们的祖先是中原人,由于在中原的争斗中败落,退居河西走廊,以守猎为生。后来大月氏人又打败了羌族人,乌孙人打败了大月氏人,塞种人打败了乌孙人,匈奴人打败了塞种人,敦煌,走马灯式地换着主人。西汉初年,占领着敦煌的匈奴人更加强盛起来,依仗彪悍,经常派兵骚扰、威胁西汉边庭。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不甘示弱,兼用攻防。建元二年(前138年)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联络月氏、乌孙夹击匈奴。元狩二年(前121年)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率万骑进军河西。结果西汉大获全胜,直抵祁连山。其间匈奴发生内讧,浑邪王携众4万余归降汉朝。同年,汉武帝在河西设置了酒泉、武威两郡,并设防、屯垦、移民,着手经营包括敦煌在内的广袤地区。元鼎二年(前115年)汉庭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顺利从乌孙凯旋而归,通向西域的门户从此大开。 远征的将士,往来的商旅,各国的使臣,内地的移民,朝发孤烟起,夕宿落日圆,成群结队,往来不绝。庞大的马队,高大的骆驼,华贵的车辆,载着货物、贡品、经书和粮草,西去东来。敦煌,成为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锁钥”,中转站,大本营,各色人等的聚集地,中原和西域文化的交汇处。 汉元鼎六年,汉庭从酒泉、武威两郡析置敦煌、张掖二郡,修筑从令居(今永登)经敦煌至盐泽(今罗布泊)的长城和烽燧,设阳关、玉门关。当时的敦煌郡幅员广阔,辖六县,东起渊泉(今玉门市以西),西至龙勒阳关,北达伊吾(今哈密市),南连西羌(今柴达木)。 敦煌建郡之后,成为西汉经营西域的大本营和军事重镇。李广利伐大宛国,获血汗宝马;赵破奴击败姑师国,擒楼兰王,都是以这里为后方供应基地的。东汉时期,敦煌曾一度被匈奴占领,丝绸之路被横断65年,后凉州牧窦固收复失地,班超两出西域,才又光华重开。 至西晋,敦煌已成为西北军政和文化商业要地。永嘉丧乱,西晋灭亡,东晋建立。敦煌历经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政权统治,西凉时第一次成为国都。十六国时期,群雄逐鹿中原,河西地区相对稳定,大批中原宿学硕儒夹杂在难民中逃亡河西,带来中原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凉洲成为中国北部的文化中心,而敦煌则是凉洲的文化中心。 隋朝结束西晋以来300余年的分裂局面,平息了突厥、吐谷浑的侵扰,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大业五年(公元640年),隋炀帝西巡,在张掖举办了西域27国参加的盛况空前的贸易大会。大唐初期,河西全部归唐所属,设肃、瓜、沙三洲,敦煌为沙洲洲治。敦煌在隋唐时期进入鼎盛阶段。贞观十九年,唐玄奘西去印度取经返回,经敦煌而回长安。 使人更为感动的是,“安史之乱”以后,唐从鼎盛走向衰落。兴盛起来的吐蕃王朝乘虚攻陷凉洲、甘洲、肃州等地,沙洲将士百姓浴血奋战,顽强抵抗长达11年,终因得不到支援,弹尽粮绝,不得不以城献藩。饱受了吐蕃贵族70多年的奴役,当地人张议朝乘吐蕃贵族内乱,联络各族群众起义,经过10多年的斗争,全部收复河西、河湟地区,谴表归唐。 自西汉至宋的1000多年间,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的交通大命脉,有过难以想象的昔日辉煌。直到宋代,由于海运开通,才逐渐冷落。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唠唠叨叨讲述这些史实,无非是想探究莫高窟形成的深层原因。 稍微翻一翻那些发黄的历史记载,就不难明白,河西漂泊流离人群的集聚与曾有的间歇的辉煌,是莫高窟产生的表层原因;而漂泊者苦难者对精神家园的渴求,是莫高窟产生的根本原因。 佛教自汉末经西域传入中原,很快与中土文化相融合,成为社会精神生活的主潮。永嘉丧乱之后,中土佛教又同逃难的人群一起传回西域,与西域佛教会合。东西两路的大德高僧在西域各地尤其是北部的文化重镇敦煌,在流离、迁徙、戍边的人群中,讲经说法。饱受离别之苦的西域子民和中原逃难而来的人群,怀着离愁别绪、思归情怀,成群结队拜倒在佛像脚下,从佛教教义中寻找精神皈依。中国现存四大石窟艺术群(龟兹石窟、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云岗石窟)中,西域就有龟兹与敦煌两处,其规模之弘大,气势之辉煌,艺术之高超,无与伦比,令世人惊叹不已。甘肃、新疆小规模的石窟群更是星罗棋布,可见佛教在西域何等流行。开洞凿佛,意味着功德无量,是时代精神生活的需求,直至元朝都还是一种时尚。这一现象,包含着虔诚的宗教精神与流行的浮躁两方面的时代特征。 在来敦煌以前,我一直以为,莫高窟是佛教徒纯粹因为宗教虔诚而创造、奉献的宗教艺术瑰宝。不论是读徐迟关于常书鸿的报告文学还是余秋雨的散文《莫高窟》,我都没能透过他们津津乐道的艺术价值的表层,看到创作这些雕塑、壁画的真实原因,触摸到当时人们活生生的精神需求与魂灵律动。走入西部,走入当时人的心灵之后,才明白莫高窟作为艺术宝库传世,其实是阴差阳错,是古代人满足了现实的精神需求之后留下的副产品,是风干了的宗教生活的躯壳。如果他们当时就有将宗教艺术传之后世千秋不败的想法,决不会亲手毁了前人已有艺术价值的壁画,不分好赖重新绘制。现在,我们可以一清二楚地看到西夏壁画脱落后露出的唐代壁画,铲痕交错,足以证明他们是为了便于重新糊泥而毁了那些色泽鲜艳的壁画,而不可能有别的原因。 明白了这些历史事实,我不能不为当时佛教具备的力量与规模所震撼,不能不为僧侣们的宗教献身精神与信众对于佛教的虔诚所感动。正是当时的这种实际需求,造就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已经艺术化了的历史。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83f76d010007qc.html29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