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敦煌莫高窟(一) |
[游记]敦煌莫高窟(一) |
2008-05-22 sina.com.cn |
敦煌莫高窟和洛阳的龙门石窟、大同的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莫高窟的开凿比龙门石窟早128年,比云冈石窟早94年。莫高窟以它创建年代之久、建筑规模之大、壁画数量之多、塑像造型之美、保存之完整,以及艺术之博大精深,而闻名天下,享誉国内外。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99l授予“世界文化遗产”证书。 莫高窟一年之中,游客接踵而来,络绎不绝,对促进文化交流,传播学说,弘扬民族艺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莫高窟的壁画艺术,是龙门、云冈石窟所没有的,是世界上任何石窟寺所无法相比的,它是莫高窟艺术的精髓。如果把这45000平方米壁画一张张连接起来,将长达25公里,要是把这些壁画展放在路边,可以构成一条从市区到莫高窟的长长的画廊。敦壁画规模之宏大,题材广泛,艺术精湛,可以说是无与伦比,被日本学者称为“一大画廊”,法国学者称之为“墙壁上的图书馆”。还有一位学者看了莫高窟后感慨地说:“看了敦煌石窟,就等于看到了世界的古代文明。” 在我们的前方出现了突兀的山峰,左边青色的山叫三危山,右边白色的山叫鸣沙山,莫高窟就是和这两座山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处在三危山与鸣沙山之间,宕泉河(今名大泉河)西岸的断崖砾岩上。在这如此荒凉的土地上,为什么会出现规模宏大、雄伟壮丽的石窟群,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呢? 据唐代《李怀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记载,第一个洞窟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也就是公元366年。这一年,有一个叫乐僔的和尚云游到鸣沙山下,这时正值黄昏,太阳就要沉落在茫茫无际的沙漠之中,他又饥又渴,茫然四顾,在向东方远望时,忽然看见三危山高耸的峰顶在夕阳的映照之下,金光闪闪,好似有千佛在其中显现。和尚一下子被这奇妙的景象惊呆了,欢喜万分,立即顶礼膜拜,并许下了造窟的誓愿。他随即化缘,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向了四面八方,于是就有许多善男信女前来朝拜。后来又有一个叫法良的禅师,在乐傅开凿的洞窟旁边又开了一窟。时至今日,人们已无法弄清最早开凿的究竟是哪两个洞窟了。 其实,敦煌石窟的开凿有其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历史原因。祁连山在甘肃境内东西绵宜一千多里,它蕴藏有大小冰川4000多个,山顶终年积雪,被称之为“天然固体水库”。敦煌位于祁连山北麓,数千年来,祁连山的雪水养育了这里的各族人民。发源于祁连山积雪和冰川的党河流经敦煌,使这块无人烟的戈壁滩变成了沙漠之中的绿洲。我们的祖先依赖丰富的党河水资源,开垦荒地,使农业生产在这块土地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到东晋十六国时,中原内乱,各方争霸,战火纷飞,民不聊生,中原地区的大批学者、商人、工匠、难民纷纷逃到河西走廊地区避难,他们不仅把中原地区先进的手工业、农业技术带到河西,而且把先进发达的文化传到河西。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文化的繁荣,敦煌逐渐发展成为丝绸之路上的贸易交流重镇。 特别是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畅通无阻,对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不断扩大,由于敦煌是丝绸之路南北两道的交汇处,既是出西域的前哨关口,必经之地,又是进人中原的门户和交通枢纽,而且还一度成为商品交易中心,它的特殊地位决定了敦煌在东西交往中的重要作用。任何一种文化艺术要在异国领域传播,必须找一个落脚处,突破口,才能得以生根、壮大、结果,然后再向纵深普及辐射。佛教文化艺术向中国的传播,敦煌就扮演了这个角色,从而使佛教文化艺术刚从印度传人中国,就首先在敦煌地区与中国文化撞击、融合,之后才逐渐传人中原。 信仰佛教和开凿石窟造像是人们追求幸福和平安的一种表现形式,来往于丝绸之路的商队、僧人、使者的这种宗教迷信感更为强烈。从敦煌再往西行,进入西域地区去,要穿越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生死叵测。人们怀着对西部险恶自然环境的恐惧,在离开敦煌前就在莫高窟捐钱造一个窟,供养神灵佛祖,祈求得到保佑;从西域荒漠里平安过来的人们,为感谢佛祖的保佑和恩赐,也开窟造佛供养;平民百姓在丰年和平安盛世,希望好景长久,遇荒年战乱有盼来日能摆脱苦难,为精神上的寄托,心理上的满足,也开窟造像,求得安慰,敦煌莫高窟就香火兴盛起来。 我再谈谈莫高窟名称的由来。在423号窟隋代题记中就已经出现“莫高窟”的称呼了。可见,最迟在隋代,这里就被称作莫高窟了。后来在藏经洞的大量文献资料中,许多唐代文献都记载了唐代沙洲敦煌县境内有“漠高乡”、“漠高山”等名称。据此考证,鸣沙山在隋、唐时代也称“漠高山”,附近的乡和里都是因山而取名,莫高窟也沿用了这种叫法,这是第一种说法。第二种说法是,莫高窟开凿于沙漠的高处,因此得名。“莫高”的“莫”字原写“沙漠”的“漠”,在古汉语中与“莫非”的“莫”字通假,后人就写作今天的“莫高”了。第三种说法是,“莫高”是梵文的音译,是“解脱”的意思。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28427010007ph.html32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